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赤痢

赤痢

血痢。《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热乘于血,则流渗入肠,与痢相杂下,故为赤痢。”详血痢条。

猜你喜欢

  • 子痫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亦名妊娠痉、妊娠风痉、风痉、妊娠痫症、儿晕、儿风、儿痉、子冒、胎风。指妊娠期间突然仆倒,昏不识人,四肢抽搐,少时自醒,醒后复发的病症。多因平素肝肾阴虚,孕后阴血益虚,阴

  • 白露

    二十四节气之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寒风晓暮,蒸热相薄,草木凝烟,湿化不流,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渐凉。

  • 燥湿汤

    ①《审视瑶函》卷四方。炒黄连一钱,苍术(泔水制)、白术(土炒)、陈皮各八分,茯苓、半夏、枳壳、焦栀子各七分,甘草三分。水煎服。治目大眦漏,时流血水,胀而疼。②《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四方。白术、白芍

  • 人参胡桃汤

    《济生方》卷二方。人参寸许,胡桃(取肉)五个。加生姜五片,水煎,临卧服。治胸满喘急,不能睡卧。《医说》卷三曾载此方,并注为《夷坚志》方,又名观音人参胡桃汤。

  • 足少阳穴

    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左手关上阳实者,胆实也,苦腹中不安,身躯习习也,刺足少阳治阳,在足上第二指本节后一寸是。”所指似为足少阳胆经之临泣穴。也有说位在足背第二趾正中线第二跖趾关节之后方1寸处者(

  • 太医院通事

    元代医官职称。为低级官员,共2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参见太医院条。

  • 仁斋直指方论

    见仁斋直指条。

  • 解郁

    与疏郁理气义同。详该条。

  • 胎前痰气多

    病名。《竹林寺女科秘方》:“妇人胎前痰气多者,此症因三焦火盛,故痰气盛,宜用竹沥汤,火降则痰消矣。”(竹沥水冲服之)

  • 片剂

    药物剂型之一,药物经加工或提炼,与辅料混合后加压而成。片剂具有用量准确、体积小、服用方便等优点,是临床常用剂型,如银翘解毒片、橘红片、穿心莲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