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柄灸
即温针灸,见该条。
即温针灸,见该条。
小儿偶尔出现睡寐不醒,可因乳母酒醉乳儿,致儿亦醉而睡寐不醒,其脉和平,与惊睡之脉洪大而强不同,不能误作惊风治疗。宜用甘草、葛花、砂仁、贯众煎服,解酒即醒(《儒门事亲》)。
【生卒】:359~432年【介绍】:南北朝时期刘宋代医家。字敬元。泰山南城(今山东泰安)人。曾任新安太守等职,善医术,撰有《羊中散杂汤丸散酒方》一卷、《羊中散药方》二十卷,均佚。但他宣传有病不服药,可
五脏中所藏的七种神态。《难经·三十四难》:“五脏有七神,……脏者,人之神气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也。”
书名。郑守谦撰。本书介绍人体解剖、生理学(包括脏腑、经络、经穴)及胎儿发育等,是一种中西医合参的著作。书中也收入一些涉及八卦及基督教的内容。1923年长沙明道中医学校出版石印本。
出《万氏妇人科》卷一。指孕妇滋养太过,体质肥盛,胎儿过大,孕至七、八个月,腹大令孕妇坐卧不安。为防其难产,宜予服瘦胎之药,方用瘦胎丸(枳壳、白术、当归、甘草),蜜小丸,口服。
【介绍】:明官吏兼医。淄川(今山东淄博)人。1559年进士。得《医便》,于巡按陕西时辑刻(1569),补入见闻治愈,厘为两卷,翻刻者众多。后经刘藩伯补订,再刻于湖南,书名《增刻医便》。万历间又经王三才
病证名。见《金匮翼·诸血统论》。指火热蕴盛或瘀热内蓄所致的吐血。由热蓄血中,迫血妄行。症见口鼻皆出,势如泉涌,膈上热,胸中满痛,脉洪大弦长,按之有力,精神不倦,或血是紫黑成块,或小腹满、小便不利,或喜
将药煎汤,浸洗全身或局部。可以“疏其汗孔,宣导外邪”(《圣济总录》)。如《金匮要略》苦参汤等。
腰痛之一。见《济生方·腰痛》。因雨露水湿侵袭腰部所致。证见腰冷腰痛,如坐水中,身体沉重,或见身肿,逢阴雨则痛剧,脉缓。治宜温化水湿。小便不利者则宜渗利,可用不换金正气散、肾着汤、渗湿汤等方。湿本阴邪,
二十四节气之一。《灵枢·九针论》:“左胁应春分。”古人喻人之形体与节气相应。左胁在节气与春分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