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入门
见中国医学入门丛书条。
见中国医学入门丛书条。
综合性医书。4卷。清·郑寿全撰于1874年。全书论述内科杂症、伤寒、时病及妇科、儿科、五官科等病证的证治。郑氏以医论为主(不载方剂),结合临床体会辨析病机及用药方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病名。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出《素问·水热穴论》。指体内水湿停留,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疾患。《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
《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方。羌活、升麻、防风、麻黄各五分,黄连、当归、酒黄柏、连翘各三分,藁本、酒黄芩、生地黄、炒苍术、川芎、柴胡各二分,细辛、白术、生黄芩、陈皮、生甘草、苏木、葛根各一分,吴茱萸、红
见《本草蒙筌》。即小麦麸,详该条。
【介绍】:清代名医。字东扶。浙江嘉善人。性喜搜集方案,乾隆年间曾纂辑《古今医案按》,选案广泛,按语切当,在医案著作中卓有影响。
【介绍】:见高濂条。
病证名。见《济阴纲目》。即经行发热。详该条。
【介绍】:明代医生。字士奇。江苏武进人。因精于医术,在弘治间(1488~1505年)被征到京城,先后任御医等职。
经外奇穴名。八邪之一。《奇效良方》:“下都二穴,在手无名指、小指本节后岐骨间,一名中渚也,中渚之穴本在液门下五分。治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
病名。见王芳林《临床实用痔漏学》。即管道通过肛门括约肌或肛管直肠环上下而深达直肠的内外瘘。宜挂线疗法或配合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