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儿枕

儿枕

①指妊娠晚期,胞中余血成块有如儿枕,故名。《经效产宝》:“十月足日,食有余,遂成血块,呼为儿枕。”②病名。见《医学入门》,即儿枕痛,详该条。

猜你喜欢

  • 枳橘汤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二方。枳壳一钱半,陈皮八钱,生姜四片。水煎服。治气郁上焦,心胸痞痛。若郁甚,加姜黄少许。

  • 足太阴标本

    十二经标本之一。《灵枢·卫气》:“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本在中封前上4寸,指三阴交;标在脾俞及廉泉部。

  • 翁嘉德

    【介绍】:见翁仲仁条。

  • 饲鹤山人

    【介绍】:见尤怡条。

  • 伤寒发颐

    病名。《外科正宗》卷四:“伤寒发颐亦名汗毒。此因原受风寒,用药发散未居,日久传化为热不散,以致项之前后结肿疼痛,初起身热口渴者,用柴胡尽根汤清热解毒,患上红色热甚者,如意金黄散敷之。初起身凉不渴者,牛

  • 缠喉

    病名。见《脉因证治》卷下。《咽喉脉证通论》:“此症风因痰湿热,久积于内;或食炙煿厚味太多;或房劳抑郁所致。症见耳下红肿,渐趋项下及结喉之间。一边者轻,两边者重。喉内帝丁左右两旁如蛇盘之状,有黄白二色,

  • 咬骨疽

    病名。见《外科正宗》卷四。发于大腿内侧的附骨疽。详附骨疽条。

  • 史国信

    【介绍】:见史宝条。

  • 秋暑

    病名。《时病论》卷五:“七月大火西流,暑气渐减,而凉气渐生,其时炎尚存,一如盛夏,亦有较盛夏更热之年,人感其热而病者,为秋暑,即世俗所称秋老虎是也。斯时湿土主气,犹是暑湿交蒸,但见壮热烦渴,蒸蒸自汗,

  • 口唇险症

    口唇反卷、口张气直、口如鱼口、颤摇不定、口不复闭等,均属危重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