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历节风

历节风

病名。《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历节风之状,短气自汗出,历节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圣济总录》卷十:“历节风者,由血气衰弱,为风寒所侵,血气凝涩,不得流通关节,诸筋无以滋养,真邪相薄,所历之节,悉皆疼痛,故为历节风也。痛甚则使人短气汗出,肢节不可屈伸。”参见痛风白虎风条。

猜你喜欢

  • 巴豆中毒

    病名。因药服或误服巴豆过量而出现中毒症状者。症见口咽热痛,面赤,五心烦热,剧烈腹痛腹泻。严重者可致昏迷,黄疸,肾脏损害,甚至休克死亡。治疗宜中西医结合救治。《本草纲目》卷四载有解巴豆毒的药物,如黄连汁

  • 真元耗损喘

    证名。见《证治准绳·喘》。指肾虚不能纳气的气喘。多由喘证久延,或大病后元气受伤,真阳虚惫,肾气不能归元,孤阳浮越所致。《医贯·喘》:“真元耗损喘,出于肾气之上奔。其人平日若无病,但觉气喘,非气喘也,乃

  • 捻衣摸床

    证名。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一作循衣摸床。详循衣摸床条。

  • 六变

    ①指从脉象的急、缓、大、小、滑、涩反映五脏的六种病理变化(灵枢·邪气脏腑病形》)。②指八纲中的寒、热、虚、实、表、里。

  • 温燥

    病名。指感受秋燥之邪而偏热者。与凉燥相对而言。《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久晴无雨,秋阳以曝,感之者多病温燥。”初起多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即或有小量咯痰亦粘腻不爽,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

  • 红膜

    病证名。《景岳全书》卷二十七:“白睛红膜如伞纸者,此气滞血凝热证。”

  • 药园生

    唐代太医署中的一种职称。其职责为学习并协助药园师种植药物,共8名。参见药园条。

  • 胞衣不下

    病证名。出《经效产宝》。又名胞衣不出、息胞、息胎、胎衣不出、胎衣不下、儿衣不出、胞胀不下。指胎儿娩出后,胎盘迟迟不下。多因分娩后元气大虚,无力继续排出,败血流入胞中,作胀不下,或感邪而气血凝滞所致。气

  • 犯黄

    黄疸二十八候之一。《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有得黄病已瘥,而将息失宜,饮食过度,犯触禁忌,致病发胃,名为犯黄候。”犯黄即指黄疸已退而又发者,多属慢性肝脏疾患。参见黄疸有关条。

  • 牡桂

    出《神农本草经》。即肉桂,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