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法之一。用辛凉药清胃热,生津液的治法。例如胃阴先虚,胃火炽盛,症见口舌生疮,口中有秽气,口干口渴,干呕,舌苔黄燥,脉大而虚等,用加减玉女煎。
证名。《证治准绳·杂病》:“谓一物而目视为二,即内经所谓视歧也。”详视歧条。
《灵枢经》篇名。本篇是对《九针十二原》篇所讨论的有关运用小针(微针)的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故名。
病证名。又名目夕昏。谓至傍晚则目视昏朦。乃“阴血亏损,阳气消耗,以致水火不济矣,所以至日将暮而昏也”(清·王子固《眼科百问》)。属雀目范围,参见该条。
证名。出《灵枢·经筋》。指颈部单侧或两侧肿胀粗大。多因气火郁逆,或痰滞内结所致。《杂病源流犀烛·颈项病源流》:“有颈项肿痛,寒热头眩者,是气毒,宜加味藿香散;有颈项结核浮肿,先寒后热者,此风寒所搏,宜
病名。为痈之发于耳门者。多由肝经火毒上灼所致。《疮疡经验全书》卷一:“耳门痈受在肝经,毒气传注,血不周流,此是恶毒证也。”治宜清肝解毒。初起可选用龙胆泻肝汤、神授卫生汤等加减。
见《现代实用中药》。为盐麸子之别名,详该条。
中风重危证型之一。见何廉臣选编《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医宗必读》:“凡中风昏倒,……若口开心绝,手撒脾绝,眼合肝绝,遗尿肾绝,声如鼾肺绝,即是脱证。更有吐沫,直视,肉脱,筋骨痛,发直,摇头上窜,面
脉应四时之象。出《素问·脉要精微论》。春季温暖,脉象应圆滑流畅,像圆形的规一样。
见《滇南本草》。为莙送菜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