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药材>小叶枇杷

小叶枇杷

《中药大辞典》:小叶枇杷

药材名称小叶枇杷

拼音Xiǎo Yè Pí Pá

别名白香柴(《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药用植物资料》),黄花杜鹃(《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出处《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药用植物资料》

来源杜鹃花科植物烈香杜鹃。全年可采,以4月为佳。

原形态常绿小灌木,高约1.2米。小枝密生深褐色鳞片。叶卵状椭圆形,长约2.5厘米,宽1.2~1.7厘米,上面无毛,成长后亦无鳞片,下面密生棕色鳞片;叶柄长3~4毫米,疏被鳞片。头状花序顶生,有花10余朵;花芽鳞在花时宿存;花淡黄绿色,有强香气;花萼裂片淡绿色,有长睫毛;花冠狭筒状,长1.2厘米,外面无鳞片。里面有密长细毛;雄蕊5,不外露,花丝生柔毛;子房被鳞片,花柱短而无毛。

生境分部生于高山灌丛。分布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化学成分叶含酚类物质、有机酸、黄酮、三萜(或甾体化合物)、甙类、鞣质、还原糖和挥发油(2.1~2.5%)等。挥发油的有效成分之一为4-苯基丁酮-2。

功能主治《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药用植物资料》:"止咳,祛痰,平喘。"

复方治老年慢性气管炎:小叶枇杷四钱,蒲公英三钱,黄耆三钱,红花五钱。水煎服,每日三次,饭后半小时温服。(《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药用植物资料》)

临床应用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小叶枇杷制剂有明显的止咳、祛痰作用,有一定的平喘效果;其有效部分有两种,即挥发油和乙醇提取物。从挥发油中分离出的酮类化合物,具有平喘作用;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的小叶枇杷素,即黄酮类化合物,证明有法痰作用。目前应用的制剂有挥发油胶囊、乙醇提取液、挥发油乳剂及糖衣片。临床试用结果以挥发油与乙醇提取液合并应用的疗效较佳。用法及疗效:㈠挥发油胶囊,每粒含挥发油0.1毫升,日服3次,每次1~2粒,疗程20天。观察107例,近期控制6例(5.6%),显效22例(20.6%)。㈡乙醇提取液,每日2次,饭后服,每次25毫升,每日量相当于生药4两,10天为一疗程。观察104例,近期控制6例(5.8%),显效28例(26.9%)。㈢用挥发油及乙醇提取液合并治疗113例,每日用挥发油胶囊3~6粒,3次分服,及乙醇提取液25~50毫升,2次分服,10天为一疗程。结果近期控制者13例(11.6%),显效35例(30.5%)。㈣用糖衣片治疗132例,每次2片,日服4次,连服20天。每日量含乙醇提取物相当于生药2两、挥发油O.3毫升。结果近期控制19例(14.4%),显效24例(18.18%)。据上述数百例临床试用所得的印象,小叶枇杷制剂的疗效与病型、病情、体质似有一定关系。凡属单纯型、病情轻、体质强者,疗效较好;而喘息型、病情重、体质弱、合并肺气肿者,疗效较差。大多数病人治疗中未见不良反应,一部分服药后有腹泻、胃痛、胃烧灼感、恶心、口干或头晕等副作用;对肝功能似无明显影响。此外,小叶枇杷素可以制成气溶胶,行气雾吸入,亦有效果。

②治疗冠心病

取黄花杜鹃的嫩枝鲜叶,经蒸馏提取挥发性植物油,封成丸剂,每丸含黄花杜鹃油0.1毫升。每次2丸,每日3次,30天为一疗程。观察127例,心绞痛症状缓解显效率31.5%,总有效率77.1%;心电图显效率12.8%,总有效率39.3%。部分病例经两个疗程后,疗效有所提高。用药后血脂无明显变化。副作用少,多表现头晕,在治疗过程中消失。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小叶枇杷

药材名称小叶枇杷

拼音Xiǎo Yè Pí Pá

别名白香柴

出处出自《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药用植物资料》

来源药材基源:为杜鹃花科植物烈香杜鹃的叶及嫩枝。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olium Rhododendri AnthO-pogonoidis

采收和储藏:6~8月采其叶及嫩枝,将枝除去粗皮切段,切段的枝和叶分别用纸遮盖晒干。

原形态常绿小灌木,高50-120cm。多分枝,动枝淡绿色,密生鳞片和柔毛,老枝发黄褐色或灰色。单叶互生;叶柄长3-7mm,疏被腺鳞;叶片软革质,卵状椭圆形,长2-4.5cm,宽1.2-2.5cm,先端钝,具短尖,基部宽楔形,全缘,边缘略反卷。表面淡绿色,光滑,背面黄绿色,密生棕色腺鳞。伞房状花序半球形,花密集,顶生有10余朵花,有强烈香气,花梗及花萼外面无鳞片;花萼大,长4mm,5深裂,裂片宽长圆形.边缘有长睫毛;花冠黄色或淡黄绿色,近杯状,5浅裂,裂片长1.2mm,外面光滑,无毛,里面密生柔毛;雄蕊5,朱红色,不外露,花丝具柔毛;子房阔 卵形,密被鳞片,花柱粗短,红褐色,柱头头状。蒴果卵形。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0-4200m的高山灌丛或杂木森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北部、西藏。

性状性状鉴别 叶片多反卷,完整者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长2-3cm,宽1.5-2cm,先端尖或稍钝,基部圆形,全缘,上面暗绿色,下面密生棕色腺鳞,主脉于下面突起,侧脉4-6对。叶柄长3-5mm,疏被腺鳞。革质。气香而特异,味辛、苦。

以叶片完整、色暗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少数略呈波状。下表皮细胞具乳头状突起,顶面观可见突起先端呈小圆圈状,细胞基部呈大圆圈状,套叠呈两个圆圈;具多数气孔,不定式;腺鳞多数,腺头呈薄膜状,具放射状纹理,边缘不整齐,略呈花瓣状,直径120-200-360μm;腺柄横断面可见由1-4个细胞组成。薄壁组织和海绵组织中散有草酸钙簇晶。

理化鉴别(1)取本品粉末2g,加水20ml,浸泡过夜后煮沸5min,滤过。取滤液3ml,蒸干,残渣加乙醇3-5ml,微热使溶解,再加镁粉少量与盐酸数滴,显红色。(检查黄酮)(2)薄层色谱 理化鉴别 薄层色谱①取叶粗粉5g,加1g碳酸钙,加乙醇50ml,水浴回流2h,残渣加乙醇50ml,回流1h,合并滤液,取半量,减压浓缩至干,残渣用热水洗,浓缩至5ml,用乙酸乙酯提取,经无水硫酸钠脱水,滤过,减压浓缩至干,残渣溶于甲醇0.5ml中,作供试品液,另取金丝桃甙、槲皮素作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氯仿-甲醇-丁酮-乙酸丙酮(16:10:5:1)展开8cm,置紫外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②取①保留的半量乙醇提取液,减压浓缩到5ml,加等量蒸馏水,再加入足量的乙酸铅饱和水溶液,滤过,滤液用硫酸钠饱和水溶液脱铅后,滤过,滤液浓缩至5ml,用氯仿热提30min,用无水硫酸钠脱水,蒸干,残渣溶于甲醇0.25ml中,作供试品液,另以侵木毒素-1、莨菪亭作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板上,以己烷-甲醇-乙酸乙酯(5:1:4)展开20cm,用10%三氯化锑氯仿液显色;置紫外灯(254nm)下检视。照山白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满山红、烈香杜鹃、紫花杜鹃仅在与对照品莨菪亭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色斑。

化学成分叶含酚类物质,有机酸,黄酮,三萜(或甾体化合物),甙类,鞣质,还原糖和挥发油(2.1%~2.5%)等。挥发油含4-苯基-2-丁酮(4-phenyl-2-butanone)[1]。右旋柠檬烯(limonene),β-月挂烯(β-myrcene),α,γ,η-芹子烯(α,γ,η-selinene),大牻牛儿酮(germacrone),杜鹃烯(neofuranodiene),杜鹃次烯(neocurzerene),桧脑(juniper camphor),苄基丙酮(benzyl-acetone)[2]。黄酮类中有小叶枇杷素-1-(槲皮甙quercitrin)。小叶枇杷素-2-槲皮素quercetin),小叶枇杷素-3(棉花皮素gossypetrin)[1],棉花皮素-3-O-半乳糖甙(gossypetin-3-O-β-galac-toside),8-申氧基槲皮素(8-ethoxyquercetin)和金丝桃甙(hy-perin)[3」。

药理作用1.祛痰、平喘及镇咳作用 乙醇提取物浓缩成干粉(小I4)灌胃有祛痰作用(小鼠酚红法),平喘无效(豚鼠组织胺喷雾法),镇咳作用不明显(小鼠氨水喷雾引咳法)。祛痰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小叶枇杷素。其祛痰作用不是反射性的,也不是直接作用于中枢,而是吸收后直接作用于呼吸道粘膜的结果。挥发油有平喘作用。但所提出的各种成分均无明显镇咳作用。

2.抗菌作用棉花皮素和槲皮素-棉花皮素混合物在试管内对肺炎双球菌、甲型链球菌、卡他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白色葡萄球菌有抑制生长的作用。

3.其他作用 小叶枇杷素能减低大鼠毛细血管渗透性,能使豚鼠回肠平滑肌轻度松弛,且能对抗组织胺、乙酰胆碱及毒扁豆碱所致的回肠平滑肌痉挛。局部应用于兔眼结合膜无刺激性。大鼠灌胃或腹腔注射小叶枇杷素后吸收较快,排泄较慢,并可以原形从尿排出。

毒性家兔口服小I46g/kg,对血压、呼吸及心搏无明显影响。1小时后再给同剂量则使血压明显下降,心搏变弱,呼吸变浅。家兔及犬腹腔注射槲皮素-棉花皮素混合物,如剂量超过80mg/kg,可使血压下降,呼吸及心搏均减弱。犬灌服槲皮素-棉花皮素混合物0.48g/kg,连续10-20天,未见毒性反应;灌服小I42.8g/kg,连续30天,除有明显胃肠道反应外,血象、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灌服挥发油0.06g/kg,连续30天,结果与小I4相似,但无明显胃肠道反应。槲皮素-棉花皮素混合物、槲皮素、小I4、总挥发油给小鼠口服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5.81±1.173、4.386±0.5595、18.7±0.826、2.5±0.198g/kg;槲皮素-棉花皮素混合物腹脏注射时为0.4089±0.0217g/kg。毒性:对小鼠灌服致死量50为12.49±0.97g/kg,腹腔注射的致死量50为0.4±0.04g/kg。

鉴别取本品粉末2g,加水2ml,浸泡过夜后煮沸5分钟,滤过。取滤液3ml,蒸干,残渣加乙醇3-5ml,微热使溶解,再加镁粉少量与盐酸数滴,显红色。(示黄酮化合物)

性味辛;苦;性微温

功能主治祛痰;止咳;平喘。主咳嗽;气喘;痰多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研末,每次1-5g.

各家论述《防治老年慢性气管炎药用植物资料》:止咳,祛痰,平喘。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猪蹄甲

    《中药大辞典》:猪蹄甲药材名称猪蹄甲拼音Zhū Tí Jiǎ别名猪悬蹄(《本经》),猪悬蹄甲(《千金·食治》),猪蹄合子(《圣济总录》),猪爪甲(《普济方》),猪退(《纲目》)。出

  • 黄蓬花

    药材名称黄蓬花别名砂旋覆花、绞蛆爬来源菊科旋覆花属植物小叶旋覆花Inula salsoloides (Turcz.) Ostenf.,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去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性味苦,寒。功能主

  • 葛上亭长

    《全国中草药汇编》:葛上亭长药材名称葛上亭长拼音Gě Shànɡ Tínɡ Zhǎnɡ别名毛角豆芫菁来源昆虫纲鞘翅目芫菁科毛角豆芫菁Epicauta hirticornis Haa

  • 马蹬草

    《中药大辞典》:马蹬草药材名称马蹬草拼音Mǎ Dēnɡ Cǎo别名过桥草出处《河南中草药手册》来源为铁角蕨科植物过山蕨的全草。原形态小形植物,高10~20厘米。根状茎短,直立,顶部密生狭披针形黑褐色鳞

  • 红白二丸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白二丸药材名称红白二丸拼音Hónɡ Bái èr Wán别名红白二元、红黑二丸、岩丸子、鸳鸯七、水八角、一口血、一点血、小桃红、山海棠来源

  • 羊吊钟

    药材名称羊吊钟别名玉吊钟来源景天科羊吊钟Kalanchoe verticillata Elliot,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广西。性味酸,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烧烫伤,外伤出血:用鲜全草捣烂外敷。疮疖红肿

  • 天脚板根

    药材名称天脚板根拼音Tiān Jiǎo Bǎn Gēn英文名Aucuba chinensis Benth.subsp.omeienisis(Fang)Fang et Solng Au-cuba chi

  • 金盏银盘

    《中药大辞典》:金盏银盘药材名称金盏银盘拼音Jīn Zhǎn Yín Pán别名黄花雾(《生草药性备要》),黄花母、虾箝草、金杯银盏(《岭南采药录》),黄花草、金盏银盆(《南宁市药

  • 蛇眼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蛇眼草药材名称蛇眼草拼音Shé Yǎn Cǎo别名雨过天晴、大麻草、粉草、鸢尾叶凤尾菊来源菊科风毛菊属植物线叶风毛菊Saussurea romuleifolia Fran

  • 小谷精草

    药材名称小谷精草拼音Xiǎo Gǔ Jīnɡ Cǎo英文名flower of Small pipewort别名戴星草、文星草、流星草、移星草、珍珠草、鱼眼草、天星草、佛顶珠、灌耳草、翳子草、满天星、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