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

①惊风八候之一。详该条。②即惊风。《幼幼集成》以急惊、慢惊、慢脾三证,易为误搐、类搐、非搐。误搐:“盖小儿伤寒最多,由医者治不如法,抑遏其邪,莫能外解,因而壮热不退,遂变为痉,则有搐搦反张之候,与《内经》诸痉项强,诸风掉眩,诸寒收引之例相符。归于误搐之下。”类搐:“盖伤暑疟痢,丹毒霍乱,客忤中恶,其证显然,辨识既明,一药可愈,何致作搐,由医者延迁时日,抑遏邪气,无所发泄,亦有变为搐者,所以谓之类搐。遵《内经》诸热瞀瘛,皆属于火之例,归于类搐条下。”非搐:“盖小儿吐泻病后,脾败胃绝,昏睡露睛,虚痰往来之证,幼科以为慢脾风,更以大惊卒恐,神魂离散之证,为急惊风,不知此之征,死生呼吸,犹敢以惊风称之耶。因体景岳非风之意,竟以非搐名之。”

猜你喜欢

  •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时期邪毒入血引起的病症。由于新生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能力差,对疾病的抵抗力薄弱,产生抗体的机能不完善,皮肤粘膜柔嫩,容易破坏而致细菌邪毒入侵,入侵后也不易局限和消灭,因而发生感

  • 鹭鸶藤

    出《覆岩本草》。为忍冬藤之别名,详该条。

  • 咽喉壅塞

    证名。多由外邪客于肺系。气机上下升降不利致咽喉呼吸不畅,壅塞难通。可见于多种咽喉疾病。

  • 茯菟

    出《神农本草经》。为茯苓之别名,详该条。

  • 鹅巴掌

    见《中国药用植物图鉴》。为回回蒜之别名,详该条。

  • 素女经

    房中类著作。成书年代及作者均不详。首见唐·甄权《古今录验方》所引,唐·王焘《外台秘要方》转录。书中通过黄帝与素女、高阳负问答形式,主要叙述房中禁忌及四时补益等内容。《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素女秘道经》

  • 耳根痛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二。指耳根生疮痈而疼痛。参见耳根痈条。

  • 孟秋痹

    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足太阴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七月之时,故名之曰孟秋痹也。”详足太阴经病候条。

  • 赤根疔疮

    病名。《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疮形状如赤豆,或生腋下,如鸭子大者……但见其赤,即谓之赤根疔疮。”

  • 红鼻

    病名。《冯氏锦囊秘要》卷六:“肺风红鼻方:枇杷叶四两、连翘二两、栀子四两、玄参一两、桑白皮一两,共为细末,每服三钱,甘草汤下。”即酒齇鼻。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