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外台秘要》卷三。由热毒蕴结肌肤所致。生于头面及全身,皮肤发斑,状如锦纹。上戴白浆,破烂成疮。甚则可伴烦躁谵语。愈后可留紫色斑痕,日久方退。类似天疱疮。
指气分的热邪炽盛。症见壮热不恶寒、面赤、心烦、大汗、大渴、舌苔黄干,脉洪大。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痛风》。指气血不足,阴火旺而有痰浊的痛风症。治宜补气血,调阴阳,参以清痰火。药用人参、白术、熟地黄、黄柏、山药、海石、南星、琐阳、败龟板、干姜等。参见痛风条。
证名。又名怯肺、肺虚损。指久病后肺气虚损证候。《小儿药证直诀》:“脾肺病久,则虚而唇白,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虚,不能相营,故名曰怯肺。主唇白,白而泽者吉,白如枯骨者死。”其症可伴有气怯,神疲,便稀,舌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为豨莶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见秦伯未《中医临症备要》。即目视无光,详该条。
病名。见《解围元薮》卷一。分风病为三十六型,故名三十六风,包括疠风在内。
见《得配本草》。为黄柏药材之一种,详该条。
【介绍】:见祝尧民条。
【介绍】:唐代眼科医生。扬州(今江苏扬州)人。与谭简同为当时眼科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