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宋代医生。撰有《丹毒备急方》,3卷,已佚。
见《证治准绳·幼科》集四。即十奇散,见该条。
见六译馆医学丛书条。
病证名。见《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又称酒积泄、酒积五更泄泻。详各条。
怫,通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怫之兆也。”
见《南宁市药物志》。为倒扣草之别名,详该条。
《疡医大全》卷二十八方。麻黄、紫荆皮、荆芥、海风藤、防风、天麻、羌活、桑白皮、辛夷、牛蒡子、槟榔各二两,细辛、桔梗、乳香、没药、升麻各一两,白藓皮、金银花、牡丹皮、黄柏、生地黄、苦参各四两,大枫肉、白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二。生于频骨尖高处的一种疔疮,证治同疔疮。
指一种楔形石块,是我国最古的医疗工具。亦称针石,镵石,石针,砭针。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用以砭刺患部治疗各种疼痛和排脓放血等。《素问·宝命全形论》:“四曰制砭石小大。”王冰注:“古者以砭石为针,故不举九
蛊毒病之一。《诸病源候论·蛊毒病诸候》:“著蛊毒,面色青黄者,是蛇蛊。其脉洪壮,病发之时,腹内热闷,胸胁支满,舌本胀强,不喜言语,身体恒痛。又心腹似如虫行,颜色赤,唇口干燥,经年不治,肝鬲烂而死。”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