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药方剂>没药散

没药散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没药散

药方名称没药散

处方没药(一两)独活(一两半) 晚蚕沙(微炒.一两半) 芎藭(一两半)防风(去芦.一两)蔓荆子(一两)当归(一两)赤芍药(一两) 桂心(一两) 虎胫骨(一两.酥炙黄)

炮制上捣烂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白虎风,流注筋骨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食前热酒调下。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七:没药散

药方名称没药散

处方没药30克当归30克(锉,微炒)麒鳞血30克蒲黄30克 牡丹30克骨碎补30克 橘仁30克(微炒)

制法上药捣细罗为散。

功能主治治从高坠下,伤损筋骨,打破皮肉疼痛。

用法用量不计时候,以温酒调下6克。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七

博济方》卷四:没药散

药方名称没药散

别名四味没药调经散(《古今医鉴》卷十一)。

处方没药红花(拣净)延胡索(洗)当归(洗)各等分

制法上四味,研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妇人月水将来或将尽,前后数日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6克,以酒75毫升,童便75毫升和匀,烧赤秤锤或小铃子淬过后调下。常服只用温酒调下亦可。

摘录博济方》卷四

圣济总录》卷十:没药散

药方名称没药散

处方没药(研)15克 虎胫骨(酒炙)90克

制法上二味,捣研为末。

功能主治治历节风百节疼痛,昼夜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3克,温酒调下,日三服,不计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

杨氏家藏方》卷十六:没药散

药方名称没药散

处方血竭(别研)肉桂(去粗皮)当归(洗,焙)蒲黄红花木香没药(别研)延胡索干漆(炒尽烟)赤芍药各等分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血瘀气滞,脐腹撮痛;产后恶露不快,儿枕块痛。

用法用量每服6克,空腹时用热酒调下。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六

《宜明论方》卷十三:没药散

药方名称没药散

处方没药(别研)乳香(别研)各9克 川山甲15克(炙)木鳖子12克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心腹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1.5~3克,加酒120毫升同煎,温服,不计时候。

摘录《宜明论方》卷十三

猜你喜欢

  • 活血接骨散

    药方名称活血接骨散处方羌活1钱,独活1钱,川芎1钱,防风1钱,当归1钱,官桂5分,荆芥6分,赤芍药6分,苏木6分,猴姜6分,白芷6分。功能主治从高坠下,或行车走马,跌折筋骨者。用法用量上(口父)咀,用

  • 泽泻散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九:泽泻散药方名称泽泻散处方泽泻30克 牡丹23克 桂心23克甘草23克(炙微赤,锉)榆白皮23克(锉)白术23克 赤茯苓30克木通30克(锉)制法上药捣粗罗为散。功能主治治虚劳,

  • 参术内托散

    药方名称参术内托散处方人参、白术、粉草、犀角、贝母、黄连、防风、黄芩(酒炒)、羌活、桔梗、当归、生地、白芍、前胡、天花粉。功能主治面发毒。用法用量水2钟,加生姜3片,煎服。外敷清凉拔毒散。因病之逆从,

  • 浸虎骨酒

    药方名称浸虎骨酒处方防风2两(拣,去芦),秦艽2两,萆薢2两,羌活2两,虎骨2两(酥炙),川牛夕2两(去芦),败龟壳(捶碎)、晚蚕沙2两(炒黄色),枸杞子5两,苍耳4两,(炒黄色,捶碎),川乌2两(炮

  • 菟丝子粥

    药方名称菟丝子粥处方菟丝子30~60克(鲜者可用60~10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制法先将菟丝子洗净后捣碎,或用新鲜菟丝子捣烂,水煎,取汁,去渣后,入米煮粥,粥将成时,加入白糖稍煮即可。功能主治补肾

  • 导痰小胃丹

    药方名称导痰小胃丹别名竹沥化痰丸处方天南星2两半,半夏2两半(2味用白矾、皂荚、姜汁水煮透熟),陈皮1两,枳实1两(2味用白矾、皂荚水泡半日,去白矾,晒干,炒),白术(炒)1两,苍术(米泔、白矾、皂荚

  • 黄芪鸡汁粥

    药方名称黄芪鸡汁粥处方母鸡1只(重约1000~1500克)黄芪15克粳米100克制法将母鸡剖洗干净浓煎鸡汁,将黄芪煎汁,每次以粳米100克煮粥。功能主治益气血,填精髓,补气升阳,固表止汗。适用于久病体

  • 苓泽石膏汤

    药方名称苓泽石膏汤处方茯苓3钱,泽泻3钱,栀子3钱,甘草2钱,半夏3钱,石膏。功能主治湿热熏蒸,目珠黄赤者。用法用量方中石膏用量原缺。摘录《四圣心源》卷八

  • 扶经汤

    药方名称扶经汤处方当归5分,香附(四制)5分,鹿茸(酥炙,热则不用)5分,熟地5分,白术(蜜炙)5分,山茱萸(去核)5分,小茴5分,生甘草3分,生姜3片。功能主治妇人经脉不调,赤白带下,或如梅汁,或成

  • 参茸百补丸

    药方名称参茸百补丸处方红人参2两,熟地2两,五味6钱,山药1两,朱寸冬2两,川断6钱,芡实8钱,杜仲6钱,远志6钱,金樱子6钱,柏仁霜6钱,鹿茸3钱,山萸肉1两,龟版1两,丹皮6钱,泽泻6钱,云茯苓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