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湿痰

湿痰

痰证之一。①《医学入门》卷五:“生于脾,多四肢倦怠,或腹痛肿胀泄泻,名曰湿痰。”多由外感而生。治宜山精丸三仙丸等。②指痰湿聚于脾的病证。《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在脾曰湿痰,其色黄,滑而易出,多倦怠,软弱喜卧,腹胀食滞,脉必缓,宜白术丸;或挟虚,宜六君子汤;挟食,宜保和丸;挟暑,宜消暑丸;挟惊,宜妙应丸。各宜从脾分治。”又名脾经湿痰。参见该条。湿痰有外感湿痰内伤湿痰之分。参见痰证有关条。

猜你喜欢

  • 肺热证

    指肺热引起的病症。《素问·痿论》:“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并可见喘鸣等症。《证治准绳·杂病》:“肺热者,轻手乃得,微按全无,瞥瞥然见于皮毛上,为肺主皮毛故也。日西尤甚,乃皮毛之热也。”肺热有虚实之分,

  • 翻花痔

    病名。指痔之形似翻花者。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七。多因患痔夹感热毒,气血壅滞所致。症见肛肠痔脱出,其形如翻花状,肉色紫黑,痛流血水。治宜凉血解毒。内服犀角地黄汤;外用荆芥、防风、朴硝煎汤薰洗,或配合擦万

  • 直肠泻

    病名。指饮食不化随即泻出。又称直肠泄、直肠、直腹泄。《张氏医通·大小府门》:“药与食入口即泻下者,名直肠泻。”《医略六书·杂病证治》:“直肠泻,食入辄下完谷,参附理中汤加诃子、肉果、煨木香。”亦可用木

  • 肩胛

    ①背部两肩胛骨部位。《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②指肩胛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附于脊背,成片如翅者,名肩胛,亦名肩髆,俗名锨板子骨。”

  • 附骨痈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附骨痈,亦由体盛热而当风取凉,风冷入于肌肉,与热气相搏,伏结近骨成痈。其状无头,但肿痛而阔,其皮薄泽,谓之附骨痈也。”由邪气深入,结于骨而发。初起病势急骤,全身不适、

  • 太极功

    气功功法。以太极命名的二十二节动功。由马礼堂创编。具有健身强脑,修残补缺,扶正祛邪等功效。功法包括无极式、太极式、两仪式、左棚式、右棚式、捋式、挤式、按式、单鞭式、云手式、搂膝拗步式、玉女穿梭式、打虎

  • 一合

    合,指经脉的表里关系组合。出《灵枢·经别》。一合是指足太阳与足少阴经别相合而言。

  • 从卫取气

    刺法术语。《难经·七十六难》:“当补之时,从卫取气。”指针刺补法操作时,应在浅部候气,并往下按纳。后世刺法以先浅后深为补,理本于此。

  • 羊角纽

    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即羊角扭,详该条。

  • 蓝膜

    病证名。见《眼科易简补编》。蓝乃青之浅色,蓝膜指眼生翳膜带蓝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