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疰夏

疰夏

病名。又名注夏。①指有明显夏令季节发病的一种病证。见《丹溪心法》卷一。《时病论》:“疰夏者,每逢春夏之交,日长暴暖,忽然眩晕头痛,身倦,脚软,体热食少,频欲呵欠心烦自汗是也。”治宜益气阴,消暑热。方用补中益气汤柴胡升麻,加麦冬、五味黄柏生脉散等。②劳病之一。《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劳之为病,其脉浮。又手足烦热,寒精自出,脚酸削不能行,小腹虚满,春夏剧,秋冬瘥,谓之疰夏病。”可用黄芪建中汤。③夏痿之别称。《医碥》卷三:“痿发于夏者,俗名注夏。”《杂病源流犀烛·暑病源流》:“疰夏,脾胃薄弱病也。然虽由脾胃薄弱。亦必因胃有湿热留饮所致。昔人谓痿发于夏,即名疰夏。以疰夏之证,必倦怠四肢不举,羸瘦不能食。”参见暑病条。

猜你喜欢

  • 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脏人图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作《黄帝十二经脉明堂五脏图》。1卷,已佚。

  • ①聪敏,引申为病稍退而神志清楚。《素问·藏气法时论》:“肝病者,平旦慧。”《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素问·刺腰痛论》:“默默然不慧。”王冰注:“风盛则昏冒故不

  • 陈善同

    【介绍】:见陈会条。

  • 证治石镜录

    见证治百问条。

  • 发颐

    病名。①出《疡医准绳》卷三。又名腮颔发、颐发、汗毒。由患伤寒或温病发汗未尽或疹形未透,以致余毒壅积而成。初起身发寒热,颐颔之间(腮腺部位)一侧肿如结核,微热微痛,渐肿延及患侧耳之前后,疼痛日增。若溃后

  • 徐淡安

    【介绍】:见徐锦条。

  • 竹丝鸡

    见《陆川本草》。为乌骨鸡之别名,详该条。

  • 瘅热

    古病名。指热性病。《灵枢·论疾诊尺》:“冬伤于寒,春生热。”亦指热盛。《素问·举痛论》:“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参见发热条。

  • 气瘿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多情志抑郁或水土因素所致。症为颈部生肿物,边缘不清,皮色如常,按之柔软,随喜怒增大或缩小。治宜理气解郁,化痰软坚,健脾除湿。用四海舒郁丸,或海藻玉壶汤化裁。亦可选用碘

  • 暖针

    指针刺前,将针置于机体近处暖热后再予针刺。《针灸聚英》引《素问遗篇注》:“毫针于人近体,暖针至温,又曰著身温之。”意同口温,今已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