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真热假寒证

真热假寒证

证名。即阳证似阴。指内热炽盛而外见寒象的证候。因内热过盛,阳气闭郁不能外达所致。《景岳全书·传忠录》:“阳极反能寒厥,乃内热而外寒,即真热假寒也。假寒者,火极似水也。凡伤寒热甚,失于汗下,以致阳邪亢极,郁伏于内,则邪自阳经传入阴分,故为身热发厥,神气昏沉,或时畏寒,状若阴证。凡真寒本畏寒,而假寒亦畏寒,此热深厥亦深,热极反兼寒化也。大抵此证,必声壮气粗,形强有力,或唇焦舌黑,口渴饮冷,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因多饮药水,以致下利纯清水,而其中乃有燥粪及矢气极臭者,察其六脉,必皆沉滑有力,此阳证也。凡内实者,宜三承气汤择而用之,潮热者以大柴胡汤解而下之,内不实者,以白虎汤之类清之。若杂证之假寒者,亦或为畏寒或为战栗,此以热极于内,而寒侵于外,则寒热之气两不相投,因而寒慄。此皆寒在皮肤热在骨髓,所谓恶寒非寒,明是热证。但察其内证,则或为喜冷,或为便结,或小水之热涩,或口臭躁烦;察其脉必滑实有力。凡见此证,即当以凉膈芩连之属,助其阴而清其火,使内热既除,则外寒自伏,所谓水流湿者,亦此义也。故凡身寒厥冷,其脉滑数,按之鼓击于指下者,此阳极似阴,即非寒也。”参见阳证似阴、寒热错杂证条。

猜你喜欢

  • 惊丹

    病证名。①因惊而引起的发丹。《活幼心书》:“婴儿生后,百日之内,半岁以上,忽然眼泡红晕微起,面带青黯色,日夜烦啼,或面如胭脂,此伏热在内,亦有面不红者。始因居胎之时,母受重惊,惊邪伤胎,递相传袭;降生

  • 十水

    古代对水肿病的分类。历代说法不一:①《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水有十名,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气水。”②《诸病源候论·水肿病

  • 产后疮疡治法

    见《外科启玄》卷二。妇女分娩之后,多气血亏虚,若患疮疡,宜内托之法扶正驱邪,使营卫通行,毒邪消散为妥。

  • 医方大成

    方书名。又名《新编医方大成》、《类编经验医方大成》。10卷。元·孙允贤辑。刊于1321年。本书系集录宋、元医家习用的重要方剂类编而成。全书共分72门,包括风、寒、暑、湿、伤寒、疟、痢等。每门之前扼要论

  • 首乌

    出《经验方》。为何首乌之简称,详该条。

  • 毫毛

    ①皮肤上的细毛。《灵枢·五变》:“循毫毛而入腠理。”②眉中的长毛。《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

  • 陆放翁

    【介绍】:见陆游条。

  • 药后喘

    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指因服药后引起的哮喘。可因药物过敏,或其人体气素虚,劳倦过度,或病后用攻伐药太过,以致喘不能收。治宜扶正为主,如补中益气汤等方。《医学入门·喘》:“因服补药喘者

  • 误吞针

    见《肘后备急方》卷六。不慎将针误吞入,哽于喉间,宜急取出之。或可用“磁石磨如枣核大,钻眼,以线穿令吞喉间,针自引出”(明·薛己《口齿类要》)。

  • 监仓之官

    指大、小肠。《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肠者,受盛之腑也。号监仓吏。”卷十八:“大肠者,为行道传写之腑也。号监仓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