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胁肋胀痛

胁肋胀痛

证名。指胁肋部发胀作痛的症状。见薛己注《明医杂著·痰饮》。多由气郁、痰凝,脉络阻滞所致。如肝气郁结者,多兼见胸闷纳减,胀痛常随情志变化而增剧。治宜疏肝理气为主,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如湿痰走注肝经者,多兼见头目眩晕,肢体麻木不仁等,治宜平肝豁痰,如导痰汤加白芥子竹沥等药。亦有因肝经虚寒而见胁肋胀痛,多兼见气急,视物模糊,脉象迟弱等症,宜槟榔汤补肝散等方。亦可由肝火犯肺瘀血停滞所致。《万病回春·胁痛》:“胁肋胀痛,若大便通和,喘咳吐痰者,肝火侮肺也,用小柴胡汤加青皮、山栀清之。”《辨证录·胁痛门》:“人有跌扑之后,两胁胀痛,手不可按,……盖瘀血存于其中,积而不散,久而成痛也。”宜祛瘀止痛,如抵当丸等方,后便黑血,则瘀消痛止,可用四物汤加三七丹皮等药调理。参见气郁胁痛痰饮胁痛胁支痛各条。

猜你喜欢

  • 呷嗽

    证名。即呼呷有声,喉有痰鸣的咳嗽。《诸病源候论》卷十四:“呷嗽者,犹是咳嗽也。其胸膈痰饮多者,嗽则气动于痰,上搏咽喉之间,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谓之呷嗽。”治宜消痰破气。选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 棉花核

    出《兰台轨范》。即棉花子,详该条。

  • 儿科醒

    书名。1卷。清·芝屿樵客撰,撰年不详。本书除将儿科疾病分别按表、里、寒、热、虚、实论证外,并有辨惊风之误一文,认为古无惊风之名,所谓惊风乃“大惊猝恐”等十病;次为小儿不可饿论及治痘、治疹二论。现有《珍

  • 刘翱鲤

    【介绍】:参见刘继芳条。

  • 广绵发背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四。即两头发。见该条。

  • 梁周泰

    【介绍】:元代医生。字百亨。山西稷山人。1341~1368年(至正年间)任平阳路(今山西临汾)医学教授。子权继其业。

  • 竹林寺女科秘书

    书名。本书是题名《竹林寺女科》的传本之一。又名《妇科秘传》、《妇科秘方》,1卷。竹林寺僧撰。刊于1795年。书中记述月经40症、胎前38症、产后15症的证治。其后有复刊本,内容陆续有所增补。

  • 徐谦

    【介绍】:明代医家。字仲光,号澄观。浙江嘉兴人。撰有《仁端录》十六卷,后经其弟子陈葵加以删定,为论痘疹的专书。主要论述治痘方法,主张按五脏所主及经络传变,观形察色而诊治,并附治疹之法。其所述治痘之法着

  • 里寒证

    证名。指伤寒阴证,即中寒。《医学心悟·伤寒主治四字论》:“何谓里寒?凡伤寒不由阳经传入而直入阴经,手足厥冷,脉微细,下利清谷者,名曰中寒。”如太阴病的理中汤证,少阴病的四逆汤证,厥阴病的当归四逆汤证等

  • 王氏医案绎注

    书名。10卷,附录1卷。清·王士雄撰,石念祖绎注。刊于1919年。本书集王氏医案详加注释。分析病情,辨明病所。原案中有漏叙脉象、病情、方药分量等情况,石氏绎注时,凭个人分析予以酌情补入。其目的是为了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