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瑶函》卷六方。川椒(去目,微炒)、熟地黄、生地黄。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腹盐米饮送下。治目昏多泪。
【介绍】:见刘奎条。
见《辽宁经济植物志》。为列当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见张明德条。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会阴,见该条。
《卫生宝鉴》卷十方。炮附子、川椒(去目)、磁石(醋淬)各一两。为末,用猪肾一个细切,葱、薤白各一分,入药末一钱,盐一字,和匀,用湿纸裹,在灰火内煨熟,空腹细嚼,酒调稀粥送下。治耳聋。
出《神农本草经》。为天麻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素问·痹论》。又名寒痹。《金匮翼·痹症统论》:“痛痹者,寒气偏胜,阳气少,阴气多也。夫宜通而塞则为痛,痹之有痛,以寒气入经而稽迟,注而不行也。”详寒痹条。一说痛痹即痛风。《医学正传·痛风》:
通常指外感之风邪,是与疾病过程中产生的内风相对而言。参风条。
古病名。指肌肉似有虫在蠕动的感觉。多因风邪伤卫,卫气不通,阳气内鼓所致。常可伴有脏腑气血的其他见证。《素问·调经论》:“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