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南北朝时期梁代医家。著有《脉经》6卷,已佚。
【介绍】:明代医生。字士弱。四川成都人。他在医学思想上,独尊古方古论,认为金元时代各医家著述是违背经典之作。编有《重证本草单方》一书,反映了一些保守和泥古思想。
指脏腑、经络发生病变时,视病情之虚实予以补母或泻子的针刺补泻法。《难经·六十九难》:“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其法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按五行相生次序,分属木、火、土、金、水,又依生我者为母、我
即人丹,见该条。
病名。专指因火邪所致的目珠突出于眼眶者。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通睛(整个眼珠)突然凸出眶外,非鱼睛(鱼睛不夜症)因滞而慢慢胀高者比……,究竟皆水衰精败,脉络焦脆,邪火亢害,内无从泄,则上走
见《滇南本草》。即樱桃枝,详该条。
病名。《说文》:“痂,干疡也。”“癞,恶疾也。”痂癞即疠风,今称麻风。《伤寒论·平脉法》:“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成无己注:“痂癞者,眉少,发稀,身有干疮而醒(腥)臭。《内经》曰:脉风成厉(疠)。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外台秘要》作横舌,即哑门,见该条。
①病名。指风寒湿邪侵袭经络、痹阻气血,引起以关节、肌肉痠痛、拘急为主症的一类疾病。《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②泛指病邪闭阻肢体
病证名。出《灵枢·经脉》。又称阳痿。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