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药材>野拔子

野拔子

药材名称野拔子

拼音Yě Bá Zǐ

英文名all-grass of Rugulose Elsholtzia

别名香苏草、野苏、野香苏、崩疮药、扫把茶、膜悠麻、小苏苏棵、里香薷、狗尾巴香、山香、鬼米香条、小野菝子、满山香、小坝子

出处出自《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细皱香薷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sholtzia rugulosa Hemsl.[Aphanochilus rugulosus(Hemsl.)Kudo]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阴干。

原形态细皱香薷,半灌木,高0.3-1.5m。枝四棱形,密被白色微柔毛。叶对生;叶柄长0.5-2.5cm,密被白色柔毛;叶片卵形或椭圆状菱形,长2-7.5cm,宽1-3.5cm,先端急尖或微钝,基部楔形,边缘具钝锯齿,近基部全缘,上面具皱纹,被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绒毛。轮伞花序多桦密集成假穗状花序,着生于主茎及侧枝顶部,长5-15cm,序轴密被灰白色绒毛;苞片钻形,被灰白色绒毛;苞片钻形,被灰白色绒毛;花萼钏形,长约1.5mm,外面被灰白色绒毛,萼齿5;花完淡紫色或白色,长约4mm,外面被柔毛,上唇直立,先端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圆形,边缘啮蚀状,侧裂片短,半圆形;雄蕊4,前对较长,伸出,花丝略被毛,花药2室;子房4裂,花柱超出雄蕊,柱头2裂。小坚果长圆形,长约1mm,淡黄色。花期9-11月,果期10-12月或翌年2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2800m的山坡草地、空旷地、路旁、林下或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茎呈方柱形,长30-150cm,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有不规则裂纹和白色短柔毛。叶对生,皱缩或脱落,展平后呈椭圆形或菱状椭圆形,长1-3cm,宽0.5-2cm,表面暗绿色,有皱纹及粗毛茸,背面灰绿色,密生灰白色短柔毛;叶柄长0.5-2.5cm。在顶端或叶腋可见假穗状花序,花黄白色。气香,味辛、凉。

性味味辛;苦;性凉

功能主治解表退热;化湿和中。主感冒发热;头痛;呕吐泄泻;痢疾;烂疮;鼻衄咳血;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2g。

各家论述1.《广西药植名录》:治烂疮。

2.《云南中草药选》:清热解毒,消食化积。治伤风感冒。消化不良,腹痛腹胀。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珠芽半枝

    药材名称珠芽半枝拼音Zhū Yá Bàn Zhī别名马屎花、珠芽佛甲草、小箭草来源景天科景天属植物珠芽景天Sedum bulbiferum Makino,以全草入药。夏季采,晒干或

  • 大麦

    《中药大辞典》:大麦药材名称大麦拼音Dà Mài别名麰(《广雅》),倮麦,麰麦(陶弘景),牟麦(《纲目》),饭麦、赤膊麦(《医林纂要》)。出处《本草经集注》来源为禾本科植物大麦的果

  • 凤尾蕉叶

    药材名称凤尾蕉叶拼音Fènɡ Wěi Jiāo Yè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苏铁科植物苏铁的叶。原形态苏铁,又名:番蕉(《群芳谱》),凤尾松(《花镜》),铁树(《纲目拾遗》),避火蕉

  • 到老嫩

    药材名称到老嫩拼音Dào Lǎo Nèn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大叶冷水花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lea martinii(Levl.)Hand.Mazz.[Boehmeria martin

  • 硕苞蔷薇

    药材名称硕苞蔷薇拼音Shuò Bāo Qiánɡ Wēi别名圆刺菱、毛刺头、猴柿刺、野毛栗来源蔷薇科蔷薇属植物硕苞蔷薇Rosa bracteata Wendl.,以根、花和果实入药

  • 小广藤

    药材名称小广藤别名土藤、广藤、细圆藤来源防己科小广藤Pericampylus glaucus (Lam.) Merr.,以全株入药。生境分部浙江、四川、云南。性味苦、辛,凉。功能主治通经络,除风湿,镇

  • 毛果算盘子

    药材名称毛果算盘子拼音Máo Guǒ Suàn Pán Zi别名漆大姑、漆大伯、毛漆、生毛漆、痒树根、毛七公来源为大戟科算盘子属植物毛果算盘子Glochidion eri

  • 江珧壳

    药材名称江珧壳拼音Jiānɡ Yáo Ké来源药材基源:为江珧科动物栉江珧的贝壳。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inna(Atrina)pectinata Linnaeus采收和储藏:捕得后,除去肉,取贝壳洗

  • 暗鳞鳞毛蕨

    药材名称暗鳞鳞毛蕨拼音àn Lín Lín Máo Jué英文名Dark-scale Wood Fern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鳞鳞毛蕨科植物暗鳞鳞毛蕨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

  • 苦荞头

    《中药大辞典》:苦荞头药材名称苦荞头拼音Kǔ Qiáo Tóu别名荞叶七(《陕西草药》)。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来源为蓼科植物苦养麦的根及根茎。8~10月采收。原形态苦荞麦(《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