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药材>野鸡草

野鸡草

《中药大辞典》:野鸡草

药材名称野鸡草

拼音Yě Jī Cǎo

别名仙茅(《贵州药植目录》)。

出处《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石蒜科植物小金梅草全株。夏、秋采收。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球形或长圆形,顶部冠以黑褐色的老叶纤维;根须状,甚短。叶根生,狭线形,长7~20厘米,宽1.5~5毫米,边缘疏生白色细长柔毛,主脉3条,中脉明显。花梗由叶丛抽出,纤细,长1.5~4厘米,被白色长柔毛,有花1~2朵;苞片小,刚毛状;花被裂片6,淡黄色,外面被白色长柔毛,内层的3瓣两侧膜质;雄蕊6,着生于花被裂片的基部;子房下位,棒状。蒴果棒状,3瓣裂。花期春、夏。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草地。分布我国西南至东南各地。

性味《贵州民间药物》:"性温,味甘微辛。"

功能主治《贵州草药》:"温肾调气。"

复方①治病后阳虚:野鸡草三至五钱。煎水服。(《贵州民间药物》)

②治疝气:野鸡草三钱,小茴香一钱。煎水服。(《贵州民间药物》)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野鸡草

药材名称野鸡草

拼音Yě Jī Cǎo

英文名Herb of Gold Stargrass

别名仙茅、小金锁梅、山韭菜、龙肾子、独脚仙茅

出处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来源药材基源:为仙茅科植物小金梅草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ypoxis aurea Lour.

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小金梅草,多年生矮小草本。根茎球形或长圆形,肉质,内面白色,外面包有老叶柄的纤维残迹;根须状甚短。叶基生,4-12枚;叶片狭线形,长7-30cm,宽2-6mm,先端长尖,基部膜质,有黄褐色疏长毛;主脉3条,中脉明显。花茎纤细,由叶丛抽出,长2.5-10cm,或更长,被白色长柔毛;花被片6,黄色,长圆形,长6-8mm,宿存,有褐色疏长毛,内层的3枚,两侧膜质;维蕊6,着生于花被片基部,花丝短;子房下位,3室,长3-6mm,有疏长毛,花柱短,柱头3裂,直立。蒴果棒状,长6-12mm,成熟时3瓣开裂;种子多数,近球形,表面具瘤状突起。花期春、夏季。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山野荒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性味甘、微辛、温

功能主治温肾壮阳;理气止痛。主肾虚腰痛;阳痿;失眠;寒疝腹痛

复方①治病后阳虚:野鸡草三至五钱。煎水服。(《贵州民间药物》)②治疝气:野鸡草三钱,小茴香一钱,煎水服。(《贵州民间药物》)

各家论述《贵州草药》:温肾调气。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牛髓

    《中药大辞典》:牛髓药材名称牛髓拼音Niú Suǐ出处《本经》来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骨髓。性味《别录》:"甘,温,无毒。"归经《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经。

  • 鬼针草

    《中药大辞典》:鬼针草药材名称鬼针草拼音Guǐ Zhēn Cǎo别名鬼钗草(《本草拾遗》),鬼黄花、山东老鸦草(《福建民间草药》),婆婆针(《苏南种子植物》),鬼骨针(《江苏植药志》),盲肠草、眺虱草

  • 五代同堂

    药材名称五代同堂拼音Wǔ Dài Tónɡ Tánɡ英文名Alangium faberi O-liv.var.platyphyllum Chun et How别名猴疳药;鸡肾棱木来源药材基源:为八角枫

  • 尾花细辛

    药材名称尾花细辛拼音Wěi Huā Xì Xīn别名白三百棒、白马蹄香、魂筒草、铁螃蟹、花脸细辛、小麻药、土细辛、蜘蛛香、金耳环、马蹄香、马蹄金、白倒插花。来源药材基源:为马兜铃科植物尾花细辛和花叶尾

  • 麋角

    《中药大辞典》:麋角药材名称麋角拼音Mí Jiǎo出处《别录》来源为鹿科动物麋鹿的骨化老角。炮制孟诜:"可五寸截之,中破,炙令黄香后,末。"性味甘,温。①《别录》:&qu

  • 石床

    药材名称石床拼音Shí Chuánɡ别名乳床、逆石、石笋来源药材基源:为钟乳液滴下后凝积成笋状者。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alactite采收和储藏:石灰岩山洞中采集,除去杂石,洗净。原形态晶体结构属

  • 补骨脂

    《中国药典》:补骨脂药材名称补骨脂拼音Bǔ Gǔ Zhī英文名FRUCTUS PSORALEAE别名破故纸、和兰苋、胡韭子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L. 的干燥

  • 大马哈鱼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马哈鱼药材名称大马哈鱼拼音Dà Mǎ Hā Yú别名大马哈、大麻哈鱼来源鲱形目鲑科大马哈鱼Oncorhynchus Keta (Walb.),以全鱼入药。生境

  • 椴树

    药材名称椴树拼音Duàn Shù别名叶上果、滚筒树根、千层皮、青科榔来源椴树科椴树属植物椴Tilia tuan Szysz.,以根入药。四季可采,晒干。性味苦,温。功能主治祛风活血

  • 黄杨木叶

    药材名称黄杨木叶拼音Huánɡ Yánɡ Mù Yè别名黄杨脑(《丹溪心法》)出处《纲目》来源为黄杨科植物黄杨的嫩叶。化学成分叶含黄杨碱E、黄杨醇碱E、环朝鲜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