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风劳

风劳

病名,又称肝劳,指虚劳病而复受风邪者。《金匮翼·风劳》:“风劳之证,肌骨蒸热寒热往来痰嗽盗汗,黄瘦,毛焦,口臭,或成疳利。由风邪淹滞经络,瘀郁而然,其病多著于肝,亦名肝劳。”《太平圣惠方·治风劳诸方》:“夫劳伤之人,表里多虚,血气衰弱,肤腠疏泄,风邪易侵,或游易皮肤,或沉滞脏腑,随其所感,而众病生焉。”若体虚食少,羸瘦,筋脉不利,手足多疼者,可用防风散等方。若气血不足,脏腑虚伤,肢节烦疼,腰膝无力,形体羸瘦,面色萎黄小便数多,卧即盗汗者,可用巴戟散秦艽鳖甲散等方。参见虚劳、肝劳条。

猜你喜欢

  • 镟根疳

    病证名。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九。指下疳生在尿道口旁,可见棕眼小孔,孔内作痒,用手挤捻有少量脓液流出。

  • 久心痛

    病名。指心痛久延不愈者。《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久心痛者,是心之支别络,为风邪冷热所乘痛也。……发作有时,经久不瘥也。”参见心痛条。

  • 便痈

    病名。①即血疝。见《儒门事亲》卷四。《证治准绳·杂病》:“血疝,其状如黄瓜在小腹两傍、横骨两端约中,俗云便痈,得于春夏重感大燠,劳于使内,气血流溢,渗入脬囊,留而不去,结成痈肿。”治宜和血散瘀为主。可

  • 金盆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罗锅底之别名,详该条。

  • 蒙医药简史

    民族医学书。吉格木德编。三章。主要论述汉代匈奴医学开始至二十世纪蒙医药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概况、蒙医药学家及蒙医药著作。并对各个时期的蒙医家及著作进行分析和历史的评价。1985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 五变刺

    古刺法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余闻刺有五变,以主五输。”有二义:①指四时变化和五俞穴相配合进行针刺,即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是谓五变,以主五输。”②指五类疾病与五输穴相

  • 五风变内障

    病证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五风之证、五风变、五风变成内障证。为青风、绿风、黄风、乌风、黑风五内障之统称。因发病急骤善变似风,瞳神呈不同程度散大,并分别显出以上气色,古人依此分别命名为青风、绿风

  • 大椎

    经穴名。代号DU14出《素问·气府论》。《肘后备急方》作大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大。别名百劳、上杼。属督脉。手、足三阳、督脉之会。位于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约与肩平高。布有第八颈神经

  • 风热犯肺

    外感风热之邪,或风寒郁而化热,致肺气宣降失常,证见恶寒发热,咳嗽,咯痰黄稠,不易咳出,舌红脉浮数;或兼见咽喉疼痛,鼻流浊涕,口干欲饮等症;重症可见气喘鼻煽,烦躁不安等。治宜疏风泄热,辛凉解表。

  • 热痿

    痿证之一。指痿证由内热所致者。见《医学纲目》卷十七。多因内热灼阴耗血,筋失濡养所致。症见身热骨蒸,筋骨痿软,不能步履等。治宜滋阴清热,补肝肾,强筋骨等。方用虎潜丸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