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药材>地梢瓜

地梢瓜

《全国中草药汇编》:地梢瓜

药材名称地梢瓜

拼音Dì Shāo Guā

别名地梢花、地瓜

来源萝藦牛皮消属植物地梢瓜Cynanchum thesioides (Freyn) K. Schum.[C. sibiricum (L.) R. Brown],以全草果实入药。夏秋采,切段晒干生用。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益气,通乳。用于体虚乳汁不下;外用治瘊子。

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鲜草适量,折断取汁外搽瘊子。

备注(1)本植物变种雀瓢Cynanchum thesioides (Freyn) K. Schum. var. australe (Maxim.) Tsiang [C. sibiricum (L.) R. Broun var. australe Maxim.]亦同供药用。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地梢瓜

药材名称地梢瓜

拼音Dì Shāo Guā

别名地梢花(《苏南种子植物》),羊不奶棵、小丝瓜、浮瓢棵(《河南中草药手册》)。

出处《河南中草药手册》

来源萝藦种植物细叶白前全草果实。夏,秋采全草及果实,洗净,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约20厘米。地下茎单轴横生。茎直立或斜升,多分枝,密被柔毛,有白色乳汁。单叶对生;叶片线形,长30~50毫米,宽2~5毫米,先端尖,基部稍狭,全缘,下面中脉隆起。伞形聚伞花序腋生;花小,黄白色;花冠钟形,长约5毫米,5深裂,副花冠浅筒形,上部5裂,裂片与花冠裂片互生;雄蕊5,花丝短;2心皮,分离。蓇葖果纺锤形,两端短尖,中部宽大,长约6厘米,宽约2厘米。花期5~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生于路旁、沟边、山坡草丛、沙荒地上。分布东北及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安徽、江苏等地。

化学成分根含多种糖甙,水解产生细叶白前甙元和喷奴皂甙元。

药理作用提取物有某些抗病毒作用。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补肺气,清热降火,生津止渴,消炎止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

复方①治气血亏虚:地枪瓜全草一两,土黄芪二两。水煎服。

②治脑神经衰弱:地梢瓜全草一斤。水煎取汁,用药汁打鸡蛋二个,当茶饮,日服二次。

③治咽喉痛:地梢瓜一两(全草二两)。水煎服,或鲜果嚼服。(性味以下出《河南中草药手册》)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地梢瓜

药材名称地梢瓜

拼音Dì Shāo Guā

英文名Herb of Bastardtoadflax-like Swallowwort

别名女青、山角、地瓜儿、羊不奶果、小丝瓜、浮瓢棵、老瓜瓢、沙奶奶、马奶奶、沙奶草、细叶牛皮消、雀瓜、罗汉草、地瓜子、地葛、地瓜瓢、盘龙草、牛梢瓜、羊奶草、羊巴奶

出处出自《河南中草药手册》

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萝藦科植物细叶白前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ynanchum thesioides (Freyn) K. Schum.2.Cynanchum thesioides (Freyn) K. Schum.var.aus-trale(Maxim.)Tsiang et P.T.Li[C.sibiricum R.Br.var.aus-trale Maxim. Et Kom.]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1.茎自基部我分枝。叶对生或近对生;叶片线形,长3-5cm,宽2-5mm,下面中脉隆起。伞形聚伞花序腋生;花萼外面被柔毛;花冠绿白色;副花冠杯状,裂片三角状披针形,渐关,高过药隔的膜片。蓇葖纺锤形,先端渐尖,中部膨大,长5-6cm,直径约2cm。种子扁平,暗褐色,长达8mm,种毛白色绢质,长达2cm。花期5-8月,果期8-10月。

2.雀瓢 与原种相似茎柔弱,分枝较少,茎端通常伸长而缠绕。叶线形或线状长圆形;花较小,较多。花期3-8月,果期5-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200-2000m的山坡、沙丘或干旱山谷、荒地、田边等处。

2.生于水沟旁及河岸边或山坡、路旁的灌木丛或草地上。

资源分布:1.分布东北,华北及河南,河北,陕西,山西,山东,安徽,甘肃,新疆,江苏等地。

2.分布于辽宁、内蒙古、河北、陕西、山东、江苏、河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 (1)地梢瓜 全划长15-30cm,常弯曲,地上部分被短柔毛。根细长,褐色,有长根。茎不缠绕,多自基部分枝,圆柱形,具纵皱;体轻,质脆,易折断。叶对生,多破碎或脱落,完整者展平后呈条形,长3-5cm,宽2-5cm,全缘。花小,黄白色。蓇葖果纺锤形,表面具纵皱纹。气微,味涩。

(2)雀瓢 茎缠绕,分枝较少;叶条形或条状长圆形。

化学成分从地梢瓜全草中分离得到;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甙(daucosterol),阿魏酸(ferul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蔗糖(sucrose),槲皮素(quercetin),1,.3-O-二甲基肌醇(1,3-O-dimethyl-myo-inositol)[1];又报道分离得β-香树脂醇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羽扇豆醇乙酸酯(lupeol acetate),α-香树脂醇正辛烷酸酯(α-amyrin caprylate),1,3-二棕榈酰-2-山梨酰-甘油(glyceride-1,3-dipalmito-2-sorbate),柽柳素(tamarixetin),柽柳素-3-O-β-D-半乳糖甙(tamarixetin-3-O-β-D-galactopyrano-side),地梢瓜甙(thesioideoside)[2]。雀瓢全草中分离得到柽柳素(tamarixetin)和槲皮素(puercetin)[3]。

药理作用本品提取物体内、体外都有一事实上的搞病毒作用[1]。

性味味甘;性凉

归经肺经

功能主治补肺气;清热降火;生津止渴;消炎止痛。主虚火上炎;咽喉疼痛;气阴不足;神疲健忘;虚烦口渴;头昏失眠;产后体虚;乳汁不足

用法用量内服:15-30g,煎汤。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藤商陆

    《全国中草药汇编》:藤商陆药材名称藤商陆拼音Ténɡ Shānɡ Lù别名野牵牛、野番薯、栅手、五爪金龙、山苦瓜、苦瓜头、百解薯来源旋花科番薯属植物七爪龙Ipomoea digit

  • 黄背草苗

    药材名称黄背草苗拼音Huánɡ Bèi Cǎo Miáo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黄背草的幼苗。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hemedatriandra Forsk var.Japonica(Willd.)

  • 紫柚木

    药材名称紫柚木拼音Zǐ Yóu Mù来源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柚木的茎、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ectona grandis L.f.采收和储藏:春、夏、秋季均可采收,切碎晒干。原形态柚木,落叶大

  • 粘鱼须

    药材名称粘鱼须拼音Nián Yú Xū别名龙须菜(《救荒本草》),鲇鱼须草(王安卿《采药志》),金岗薛(《简易草药》),鲢鱼须(《湖北志》),倒钩刺(《中药志》),粘鱼须菝葜(《山

  • 女贞根

    《中药大辞典》:女贞根药材名称女贞根拼音Nǚ Zhēn Gēn出处《重庆草药》来源木犀科植物女贞的根,9~10月采挖。性味《重庆草药》:"苦,平,无毒。"功能主治《重庆草药》:&q

  • 龙胆地丁

    《全国中草药汇编》:龙胆地丁药材名称龙胆地丁拼音Lóng Dǎn Dì Dīng别名蓝花草、紫花地丁[四川]来源为龙胆科龙胆属植物华南龙胆Gentiana loureiri Griseb 及鳞叶龙胆G

  • 刺蓼

    药材名称刺蓼拼音Cì Liǎo别名廊茵、急解素、蛇不钻、猫舌草、红火老鸦酸草来源蓼科蓼属植物刺蓼Polygonum senticosum (Meisn.)Franch. et Sav.,以全

  • 龙胆草

    药材名称龙胆草拼音Lónɡ Dǎn Cǎo英文名RADIX GENTIANAE别名龙胆、苦胆草、胆草来源本品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Gentiana manshurica Kitag.、龙胆Gentian

  • 龙骨

    《全国中草药汇编》:龙骨药材名称龙骨拼音Lónɡ Gǔ别名五花龙骨来源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骼化石。性状药材可分为五花龙骨与龙骨两种:(1)五花龙骨: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

  • 天仙果

    《全国中草药汇编》:天仙果药材名称天仙果拼音Tiān Xiān Guǒ别名水风藤、牛乳茶、山无花果、加星里[苗族语]来源桑科天仙果Ficus beecheyana Hook. et Arn.,以根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