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药材>瘿花香茶菜

瘿花香茶菜

药材名称瘿花香茶菜

拼音Yǐnɡ Huā Xiānɡ Chá Cài

别名八厘麻、八棱麻、野苏、野紫苏、白野紫苏、野藿香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瘿花香菜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abdosia rosthornii(Diels)Hara[Plectranthus rosthornii Diels.Isodon rosthornii (Diels)Kudo]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瘿花香茶菜,直立草本,高0.6-1.2m。根多数,纤维状。茎下部半木质,钝四棱形,具四深槽,常带紫色,具条纹,密被短柔毛。叶对生;叶柄长0.5-5cm,密被短柔毛;叶片宽卵圆形或近圆形,向两端变小,长4-11cm,宽2.5-7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骤然渐狭下延至具翅的叶柄,边缘具圆齿状锯齿,上面沿脉上密被短柔毛,余部散布小刺毛及腺点,下面沿脉上被短柔毛,明显具腺点。狭圆锥花序自茎中部以上腋生及顶生,长5-15cm,腋生者常短于叶片,由疏离的聚伞花序组成,聚伞花序通常3花;苞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短于花梗;小苞片线形,微小,长约1mm;花萼极易生虫瘿而变形,呈长圆形,长可达1cm,外密被微柔毛,正常者宽钟形,长达2.5mm,口嘀咕宽达3mm,外面沿肋及边缘略被微柔毛,余部具腺点,明显3/2式二唇形,深裂至1/2或以下上唇3齿,齿靠合,三角形,短小,锐尖,常外反,下唇2齿,齿靠合,长三角形,锐尖,果时花萼增大;花冠白、紫白、淡紫、紫至紫蓝色,长达5.5mm,外疏被短柔毛及腺点,基部上方具极大的浅囊状突起,由于花萼上唇外反而明显露出萼外,上唇长2mm,宽3mm,先端具4圆裂,下唇近圆形,内凹舟形;雄蕊4,内藏或微露出,花丝扁平,中部以下具髯毛;花柱丝状,先端相等2浅裂;花盘环状。成熟小坚果卵圆状球形,具腺点。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旷山 坡。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南部、贵州西北部及东北部。

化学成分叶含乙酰瘿花香茶菜素甲和乙(rosthornin A、B),瘿花香茶菜甲素(rosthorin A),冬凌草乙素(ponicidin),冬凌草甲素(oridonin)。

性味味辛;微苦;性平

功能主治疏风胜湿;化痰止咳;散瘀止痛。主伤风感冒;风湿痹痛;咳嗽痰多;跌打瘀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葫芦茶根

    《中药大辞典》:葫芦茶根药材名称葫芦茶根拼音Hú Lu Chá Gēn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豆种植物葫芦茶的根。夏、秋采集。性味《贵州草药》:"性平,味微苦辛。"

  • 铁树叶

    药材名称铁树叶拼音Tiě Shù Yè出处《药性考》来源为龙舌兰科植物朱蕉的叶。全年可采。原形态朱蕉(《南越笔记》),又名:铁树(《岭南杂记》),朱竹(《南越笔记》),铁连草(《家

  • 独叶一枝枪

    《中药大辞典》:独叶一枝枪药材名称独叶一枝枪拼音Dú Yè Yì Zhī Qiānɡ别名独叶一枝花(金华《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华无柱兰(《浙江民间常用草药》)。出

  • 蝮蛇骨

    《中药大辞典》:蝮蛇骨药材名称蝮蛇骨拼音Fù Shé Gǔ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蝮蛇科动物蝮蛇的骨骼。功能主治《本草拾遗》:"主赤痢,取骨烧为黑末,饮下三钱匕。"

  • 金瓜核

    药材名称金瓜核拼音Jīn Guā Hé别名瓜子金(《广州植物态》),望水王仙桃、乳汁藤(《广西药植名录》),瓜子核、树上瓜子、眼树莲、瓜子藤(《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石仙桃、小耳环、上树瓜

  • 汝兰

    《中药大辞典》:汝兰药材名称汝兰拼音Rǔ Lán别名金线吊乌龟(《四川中药志》),千金藤、山乌龟。吊金龟(《贵州民间药物》)。出处《四川中药志》来源为防己科植物汝兰的根。六月采根,切块,晒干

  • 羽萼

    《全国中草药汇编》:羽萼药材名称羽萼别名马跨皮、野山茶、黑羊巴巴来源唇形科羽萼Colebrookia oppositifolia Smith,以叶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辛,平。功能主治消炎,止血。主

  • 羊肚菜

    药材名称羊肚菜别名羊肚菌、羊肚蘑、编笠菌来源真菌类子囊菌纲盘菌目马鞍菌科羊肚菜Morchella esculenta (L.) Pers.,以子实体入药。生境分部于春、夏之交的雨后,产生在阔叶林中地上

  • 犀肉

    药材名称犀肉拼音Xī Ròu出处《食疗本草》来源为犀科动物印度犀等的肉。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犀角"条。性味《食疗本草》:"微温,味甘,无毒。"功能主治①

  • 龙须菜

    药材名称龙须菜拼音Lónɡ Xū Cài别名海菜(《漳浦县志》),线菜(《闽志》)。出处《纲目》来源为江蓠科植物江蓠的藻体。原形态江蓠(《纲目》)藻体直立,丛生,高10~50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