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药材>石首鱼

石首鱼

《中药大辞典》:石首鱼

药材名称石首鱼

拼音Shí Shǒu Yú

别名花鱼(《临海异物志》),石头鱼(《岭表录异》),江鱼(《浙志》),黄鱼(《本草述》),海鱼、黄瓜鱼(《医林篆要》)。

出处《食性本草》

来源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小黄鱼

原形态大黄鱼,又名:大黄花鱼

体近长方形而侧扁,背缘及腹缘的前方隆凸而后方为低。体长约30余厘米。头大而侧扁,吻圆钝。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隔宽而稍隆凸。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圆而小,后鼻孔长形,较大,接近于眼。口前位,宽阔而斜。上、下颌相等,唇薄;上颌骨能伸缩。前鳃盖骨边缘有细锯齿,鳃盖骨后端有一扁棘。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耙较长。鳞片栉状,侧浅鳞57;侧线下鳞较侧线上鳞为大。背鳍及臀鳍的鳍条部2/3以上均蒙小圆鳞。侧线前部较弯曲,后部较直。背鳍Ⅷ~Ⅹ31,起点在胸鳍起点的上方。臀鳍Ⅱ9,起点约与背鳍鳍条的中部相对,胸鳍15,起点在鳃盖后。腹鳍小于胸鳍。尾鳍楔形。体背侧灰黄色,下侧金黄色;背鳍及尾鳍灰黄色,胸鳍、腹鳍及臀鳍为黄色。

多活动于海水中下层,有洄游习性。分布我国东海、南海;浙江舟山群岛最多,黄海很少见。

②小黄鱼,又名:小黄花鱼花鱼,古鱼,大眼。

形状和大黄鱼相近而小。体长约20厘米。侧线鳞60~63。背鳍Ⅸ34~36,起点与胸鳍的起点相对。臀鳍Ⅱ9,起点稍后于背鳍鳍条的中部。胸鳍19,长而尖,末端超过腹鳍的末端。腹鳍稍短于胸鳍。尾鳍楔形。体背侧灰褐色,两侧及腹侧为黄色,背鳍边缘灰褐色。

有洄游习性。分布我国黄海、渤海。

以上两种动物的干制品(石首鱼鲞),头骨中的耳石(鱼脑石)、鳔(鱼鳔)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化学成分每100克大、小黄鱼分别含:水分81,79克;蛋白质17.6,16.7克;脂肪0.8,3.5克;灰分0.9,0.9克;钙33,43毫克;磷135,127毫克;铁0.9,1。2毫克;硫胺素O.01,O.01毫克;核黄素0.10,0.14毫克;尼克酸0.8,O.9毫克。每1公斤鲜石首鱼含碘120微克。

性味甘,平。

①崔禹锡《食经》:"味甘,温,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咸,平。"

归经本草撮要》:"入足阳明、少阴经。"

功能主治①崔禹锡《食经》:"主下利,明目,安心神。"

②《开宝本草》:"和莼菜作羹,开胃益气。"

③《随息居饮食谱》:"填精。"

注意①《本草汇言》:"动风发气,起痰助毒。"

②《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发疮助热。"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石首鱼

药材名称石首鱼

拼音Shí Shǒu Yú

英文名yellow croaker, small yellow croaker

别名花鱼、石头鱼、鱢、江鱼、黄鱼、海鱼、黄瓜

出处出自《食性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石首鱼科动物大黄鱼和小黄鱼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 2.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

采收和储藏:在鱼汛期捕捞,捕后,除去肉脏,洗净,鲜用或冷藏。

原形态1.大黄鱼,体侧扁,一般体长为40-50cm,大者长达75cm。头较大,具发达粘液腔。吻钝尖,有4个吻孔。眼中大,侧上位,眼间隔圆凸。口前位,宽阔而斜,下颌稍突出牙细尖,上凳牙多行,外行牙稍扩大;下颌牙2行,内行牙较大。颏部具4个不明显小孔。前鳃盖骨边缘有细锯齿,鳃盖骨后端有一扁棘,鳃孔大,鳃耙(8-9)+(16-18),细张。头部和体的前部被圆鳞;后部被栉鳞。侧线鳞56-58(8-9/8)。背鳍鳍条部及臀鳍鳍膜上被小圆鳞。体侧下部各鳞片均有一金黄色皮腺体。背鳍Ⅷ-Ⅸ,Ⅰ-31-34,连续,起点在胸鳍基部上方。臀鳍Ⅱ-8,第2鳍棘较长。胸鳍15-17。尾鳍楔形。鳔大,前端圆形,两侧具侧枝31-33对,每一侧枝最后分出的前后两小支等长,且互相平行。耳石梨形。体背面和上侧面黄褐色,唇橘红色。各鳍黄色或灰黄色。腹面金黄色。

2.小黄色,体侧扁,一般体长23-26cm,大者可长达50cm。外形与大黄鱼近似。主要差别如:鳃耙10+(8-20)。侧线鳞50-62(5-6/8),背鳍Ⅸ-Ⅹ,Ⅰ-31-36。臀鳍II-9-10。鳔大,前部圆,两侧具侧枝26-32对,每一侧枝最后分出的前、后两小支不等长;后小支短,前小枝细长。耳石梨形,较小。体黄褐色,唇橘色,各鳍灰黄色,腹面金黄色。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为暖温性回游鱼类。栖息于60m以内近海的中下层。喜集群,食性广,主要摄食小型鱼类、节肢类等动物。能发声,生殖期更盛。一生能多次产卵,产卵场均在河口附近或岛屿、内湾近岸浅清洁工我。产卵期分春秋二季。怀卵量一般为20万-50万粒,卵浮性,球形,很1.19-1.55mm,有无色油球1个。秋冬随水温下降。鱼群向南回游越冬。

2.为温水性底层鱼类。喜栖息于软泥或泥沙质海底。食性广。能发声,在生殖期常发出“咯咯”、“沙沙”声。生殖期在北方海区于4-5月间产卵,怀卵量平均为7万-15万粒,卵浮性,球形,直径1-1.45mm,有油球1个。秋末冬初,鱼群南下作适温回游。

资源分布:1.我国分布于黄海、东海和南海。

2.我国分布于渤海、黄海和东海。

化学成分食用部分含蛋白质,脂肪,灰分,钙,磷,铁,硫胺素(thiamine),核黄素(riboflavin),烟酸(nicotinic acid),碘等。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脾;胃;肝;肾经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补肾;明目;止痢。主病后、产后体虚;乳汁不足;肾虚腰痛;水肿;视物昏花;头痛;胃痛;泻痢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或炖食,100-250g。

注意患风疾、痰疾及疮疡者慎服。

各家论述1.崔禹锡《食经》:主下利,明目,安心神。

2.《开宝本草》:和莼菜作羹,开胃益气。

3.《随息居饮食谱》:填精。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独一味

    《全国中草药汇编》:独一味药材名称独一味拼音Dú Yí Wèi来源唇形科植物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 (Benth.) Kudo,以根及根状茎入药。9

  • 银箔

    《中药大辞典》:银箔药材名称银箔拼音Yín Bó别名银薄(《药性论》)。出处《本草蒙筌》来源为用自然银锤成的纸状薄片。原形态自然银,又名:生银(《开宝本草》)。等轴晶系。晶体呈八面

  • 剪刀股

    《全国中草药汇编》:剪刀股药材名称剪刀股拼音Jiǎn Dāo Gǔ别名鸭舌草、鹅公英来源菊科苦荬菜属植物剪刀股Ixeris debilis A. Gray [I. japonica Nakai; La

  • 乳花

    药材名称乳花拼音Rǔ Huā别名石花来源药材基源:为钟乳液滴石上散溅如花者。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akactite采收和储藏:石灰岩山洞中采集,除去杂石,洗净。原形态晶体结构属三方晶系。呈扁圆锥形、

  • 刺海松

    药材名称刺海松拼音Cì Hǎi Sōnɡ别名刺松藻来源藻类绿藻门刺海松Codium fragile (Sur.)Hariot,以叶状体入药。性味甘、咸,寒。功能主治驱蛔虫。用法用量水煎服。摘

  • 海龟

    药材名称海龟拼音Hǎi Guī英文名Chelonia别名绿海龟出处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海龟科动物海龟的全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helomia mydas (Linnaeus)

  • 柳叶斑鸠菊

    药材名称柳叶斑鸠菊拼音Liǔ Yè Bān Jiū Jú英文名root of Willowleaf Ironweed别名米碌塞、铁珠草、白头升麻、白龙须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

  • 千只眼

    药材名称千只眼别名臭漆、透光草来源芸香科九里香属植物千只眼Murraya tetramera Huang,以叶和根入药。夏秋采叶,秋季采根,洗净切段,均可鲜用或阴干备用。性味辛、微苦,微温。功能主治祛

  • 大过路黄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过路黄药材名称大过路黄拼音Dà Guò Lù Huánɡ别名姜花草、痰药来源报春花科大过路黄Lysimachia phyllocephal

  • 大叶凤仙花

    药材名称大叶凤仙花拼音Dà Yè Fènɡ Xiān Huā英文名all-grass of Largeleaf Touch-me-not别名山泽兰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来源药材基源: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