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药材>聚花风铃草

聚花风铃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聚花风铃草

药材名称聚花风铃草

别名灯笼花

来源桔梗科风铃草属植物聚花风铃草Campanula glomerata L.,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去净泥土,切碎晒干。

性味苦,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痛。用于咽喉炎,头痛。

用法用量2~3钱。

备注(1)同属植物紫斑风铃草Campanula punctata Lam.与前种相似,同等入药。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聚花风铃草

药材名称聚花风铃草

拼音Jù Huā Fēnɡ Línɡ Cǎo

别名灯笼花

来源药材基源:为桔梗科植物聚花风铃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npanula glomerata L. subsp. Cephalotes (Nakai) Hong[C.cephalotes Nakai]

采收和储藏:7-9月采收,洗净,晒干。

原形态聚花风铃草 多年生草生,高40-125cm。茎直立,有时在上部分枝。茎生叶下产的具长柄,叶片长卵形至心状卵形,上部的无柄,椭圆形、长卵形至卵状披针形,叶片长7-15cm,宽1.7-7cm;全部叶边缘有尖锯齿,茎叶几乎无毛或疏生白色硬毛或密被白绒毛。花数朵集成头状花序,通常很多,除茎顶有复头状花序外还有多个单生的关状花序,每朵花下有1枚大小不等的苞片,在头状花序中间的花先开,工其苞片也最小;花萼裂片钻形;花冠紫色、蓝紫色或蓝色,管状钟形,长1.5-2.5cm,5裂至中部。蒴果倒卵状维形。种子长圆状,扁,长1-1.5mm。花期7-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草地及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东北部。

性味味苦;性凉

归经归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咽喉肿痛;头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赤小豆花

    《中药大辞典》:赤小豆花药材名称赤小豆花拼音Chì Xiǎo Dòu Huā别名腐婢(《本经》)。出处《药性论》来源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花。夏季采取。性味①《本经》:"

  • 桃树根、茎、树皮

    药材名称桃树根、茎、树皮拼音Táo来源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桃Prunus persica (L.)Batsch的根、茎和树皮。随时可采,晒干备用。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活血止痛,截疟,杀虫。用于风

  • 黍根

    《中药大辞典》:黍根药材名称黍根拼音Shǔ Gēn出处《纲目》来源为禾本科植物黍的根。原形态植物形态详"黍米"条。性味《纲目》:"辛,热,有小毒。"功能主治《纲

  • 上山龙

    《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山龙药材名称上山龙拼音Shànɡ Shān Lónɡ别名大接骨丹、兰果野葡萄、过山龙来源葡萄科闷光蛇葡萄Ampelopsis bodimeri (Levl.

  • 白绿叶果实

    药材名称白绿叶果实拼音Bái Lǜ Yè Guǒ Shí来源药材基源:为胡颓子科植物白绿叶Elaeagnus viridis Serv.var. delavayi Lecte.的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

  • 眼镜蛇

    《全国中草药汇编》:眼镜蛇药材名称眼镜蛇拼音Yǎn Jìnɡ Shé别名吹风蛇、扁头蛇、吹风鳖、饭铲头、蝙蝠蛇、琵琶蛇、饭匙头、万蛇、膨颈蛇、扁颈蛇、五毒蛇、白颈丫来源有鳞目眼镜蛇

  • 野梧桐

    《中药大辞典》:野梧桐药材名称野梧桐拼音Yě Wú Tónɡ别名野桐、楸、白肉白、抱仔(《中国树木分类学》),赤芽楸、赤芽槲(《本草推陈》)。出处《本草推陈》来源为大戟科植物野梧桐

  • 泽珍珠菜

    药材名称泽珍珠菜别名星宿菜来源报春花科排草属植物泽星宿菜Lysimachia candida Lindl.,以全草入药。夏季采,洗净,鲜用或晒干。性味苦,凉。有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外用治无

  • 钓杆柴

    《中药大辞典》:钓杆柴药材名称钓杆柴拼音Diào Gǎn Chái别名钓鱼竿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蔷薇科植物中华绣线梅的根。秋季采收。原形态灌木,高达2米。小枝无毛。叶片卵形至卵状

  • 云南野砂仁

    药材名称云南野砂仁别名滇草蔻来源姜科云南野砂仁Alpinia blepharocalyx K. Schum.,以种子入药。生境分部云南。性味辛,温。功能主治燥湿,祛寒,暖胃,健胃。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