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药材>蟾蜍肝

蟾蜍肝

《中药大辞典》:蟾蜍肝

药材名称蟾蜍肝

拼音Chán Chú Gān

出处《医林纂要》

来源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等的

功能主治①《医林纂要》:"治痈疽疔毒,取其(蟾蜍)肝敷之,数易亦愈。"

②《随息居饮食谱》:"凡小儿疮家疫疠,并宜食之,其(蟾蜍)肝尤良。"

复方治麻疹出不透,或迟迟不能出齐,出后很快消失,发热不退或增高:癞虾蟆肝一至二个。水煎服,一至二次即可。(赣州《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蟾蜍肝

药材名称蟾蜍肝

拼音Chán Chú Gān

英文名Toad liver

出处出自《医林纂要》

来源药材基源: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肝脏。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2.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剖腹取肝,洗净,鲜用或冷藏。

原形态1.中华大蟾蜍,体长一般在10cm以上,体粗壮,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显着;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鼓膜明显,无犁骨齿,上下颌亦无齿。前技长而粗壮,指、趾略扁,指侧微有缘膜而无蹼,指长顺序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常突2,外侧者大。后肢粗壮而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左右跟部不相遇,趾侧有缘膜,蹼常发达,内跖变形长而大,外跖突小而圆。皮肤极粗糙,头顶部较平滑,两侧有大而长的耳后膜,其余部分满布大小不等的圆开瘰疣,排列较规则的为头的之瘰疣,斜行排列几与耳后腺平行。此外,沿体侧之瘰疣排列亦较规则,胫部之瘰疣更大,个别标本有不明显这跗褶,腹面皮肤不光滑,有小疣。颜色亦异颇大,生殖季节雄性背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的斑纹;雌性背面色较浅,瘰疣乳黄色,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有斜行之黑色纵斑,腹面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细花纹。雄性个体较小,内侧三指有黑色婚垫,无声囊。

2.黑眶蟾蜍,体长7-10cm,雄性略小;头高,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明显,鼻孔近吻端,眼间距大于鼻间距,鼓膜大,无犁骨齿,上下颌均无齿,舌后端无缺刻。头部沿吻棱、眼眶上缘、鼓膜前缘及上下颌缘有十分明显的黑色骨质棱或黑色线。头顶部显然下凹,皮肤与头骨紧密相连。前肢细长;指、趾略扁,末端色黑;指长序为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外常突大,内侧者略小,均为棕色,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后方,左右跟部不相遇;足短于胫;趾侧有缘膜,相连成半蹼,关节下瘤不明显;内跖突略大于外跖突。皮肤极粗糙,除头顶部无疣外,其余布满大小不等之圆形疣粒,疣粒上有黑点或刺;头两侧为长圆形之耳腺;近脊中线由头后至臀部有2纵行排列较规则的大疣粒。体大的黑眶蟾蜍腹面满布小棘。生活时体色变异较大,一般为黄棕色略具棕红色斑纹。雄性第1、2指基部内侧有黑色婚垫,有单咽下内声囊。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活在泥土中或栖居在石下或草间,夜出觅食。

2.栖息于潮湿草丛,夜间或雨后常见。捕食多种有害昆虫和其他小动物。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及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贵州等地。

2.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味辛;苦;甘;性凉

归经心;肝经

功能主治解毒散结;拔疔消肿。主痈疽;疔毒;疮肿;蛇咬伤;麻疹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烂敷。内服:煎汤,1-2个。

复方治麻疹出不透,或迟迟不能出齐,出后很快消失,发热不退或增高:癞虾蟆肝一至二个。水煎服,一至二次即可。(赣州《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各家论述1.《医林纂要》:治痈疽疗毒,取其(蟾蜍)肝敷之,数易亦愈。

2.《随息居饮食谱》:凡小儿疮家疫病,并宜食之,其(蟾蜍)肝尤良。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柳叶亚菊蒿

    药材名称柳叶亚菊蒿拼音Liǔ Yè Yà Jú Hāo别名藏花儿、艾菊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柳叶亚菊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jania salicifolia (M) Poljak. [Tan

  • 竹实

    药材名称竹实拼音Zhú Shí别名竹米(《本草别说》)。出处《本经》来源为禾本科竹类植物的颖果。功能主治①《本经》:"益气。"②《物理小识》:"下积。

  • 猪毛草

    药材名称猪毛草拼音Zhū Máo Cǎo别名善鸡尾草、小凤尾草(《贵州民间药物》)。出处《峨嵋药植》来源为凤尾蕨科植物狭叶凤尾蕨的根或茎叶。全年可采。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状

  • 鸡筋参

    《全国中草药汇编》:鸡筋参药材名称鸡筋参别名黄鸡胖、黄鸡郎、长叶数珠根来源茜草科虎刺属植物长叶数珠树Damnacanthus macrophyllus Sieb. ex Miq. var. gigan

  • 芦笋

    《中药大辞典》:芦笋药材名称芦笋拼音Lú Sǔn别名芦尖(《要药分剂》)。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嫩苗。春、夏挖取。性味①《本草图经》:"味小苦。"②《日用

  • 九味一枝蒿

    药材名称九味一枝蒿拼音Jiǔ Wèi Yì Zhī Hāo英文名all-grass of Manybractelole Bugle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苞叶筋骨草带根的葵

  • 樟木子

    药材名称樟木子拼音Zhānɡ Mù Zǐ别名樟扣、樟子、樟木蔻、樟树果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樟的成熟果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nnamomum camphora(L.) Presl[Laurus

  • 铁扇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铁扇子药材名称铁扇子拼音Tiě Shàn Zi别名铁丝七、铁线草、铜丝草、乌脚笔来源铁线蕨科铁线蕨属植物掌叶铁线蕨Adiantum pedatum L.,以全草入药。全年

  • 海柏

    药材名称海柏拼音Hǎi Bǎi来源药材基源:为隐丝藻科植物海柏的藻体。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opes polyideoides Okam.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原形态藻体暗红紫色

  • 舒筋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舒筋草药材名称舒筋草拼音Shū Jīn Cǎo别名伸筋草、石子藤、无病草、灯笼草、千金藤来源蕨类石松科石松属植物石子藤石松Lycopodium casuarinoides Sp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