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中医中药>中药方剂>海桐皮浸酒

海桐皮浸酒

圣济总录》卷一二九:海桐皮浸酒

药方名称海桐皮浸酒

处方桐皮(锉)1两,五加皮(锉)1两,独活(去芦头)1两,防风(去叉)1两,干蝎(炒)1两,杜仲(去粗皮,切)1两,牛膝(去苗,酒浸,切,焙)1两,薏苡仁(炒)1两,生干地黄(焙)3两。

制法上为粗末,生绢囊贮,以好酒1斗5升,浸于瓷瓶中密封,秋、夏3日,春、冬7日开取。

功能主治热毒风结成疽,肿痛行履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3合,加至4-5合,食前温酒送下,不拘时候。甚者常令酒气相续。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九

《圣惠》卷二十五:海桐皮浸酒

药方名称海桐皮浸酒

处方桐皮1两,五加皮1两,独活1两,防风(去芦头)1两,干蝎(生用)1两,杜仲(去皱皮,炙微黄)1两,酸枣仁(微炒)1两,桂心1两,侧子(炮裂,去皮脐)1两,薏苡仁1两,生干地黄3两。

制法上锉,如豆大,用生绢袋盛,以好酒2斗,于瓷瓶中浸,密封,秋、夏7日,春、冬14日开取。

功能主治风毒流入脚膝,疼痛行立不得。

用法用量每日温饮1小盏,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二十五

《圣惠》卷二十五:海桐皮浸酒

药方名称海桐皮浸酒

处方桐皮1两,五加皮1两,独活1两,侧子(炮裂,去皮脐)1两,天麻1两,桂心1两,防风(去芦头)1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1两,杜仲(去皱皮,炙微黄)1两,牛膝5两(去苗),薏苡仁6两,生地黄半斤。

制法上锉细和匀,以生绢袋盛,用清酒1斗浸之,春、夏7日,秋、各14日。

功能主治一切风。

用法用量每日随性饮1盏。常令有酒气,不得大醉。

摘录《圣惠》卷二十五

《圣惠》卷二十一:海桐皮浸酒

药方名称海桐皮浸酒

处方桐皮2两,五加皮2两,独活2两,天雄(炮裂,去皮脐)2两,石斛(去根)2两,桂心2两,防风(去芦头)2两,当归2两,杜仲(去粗皮,炙微黄)2两,仙灵脾2两,萆薢2两,牛膝(去苗)2两,薏苡仁2两,虎胫骨3两(涂酥炙令黄),生干地黄2两。

制法上锉细,以生绢袋盛,用清酒3斗,春夏浸7日,秋冬浸14日。

功能主治风毒脚膝软弱,行立不得。

用法用量每日时时暖饮1小盏。常令熏熏,不得大醉,重者不过2剂,若酒尽,旋旋添之,以药味尽即止。

摘录《圣惠》卷二十一

猜你喜欢

  • 疗风饮子

    药方名称疗风饮子处方羌活3两,桂心半两,人参1两,蜀升麻2两,茯神2两,防风2两,生姜(合皮切)2两,生犀角屑2两。制法上切。功能主治诸风。用法用量以水1大升,煮取2大合,分温3服。热,加竹沥1盏。注

  • 二至丸

    《中国药典》:二至丸药方名称二至丸处方女贞子(蒸)500g墨旱莲500g性状本品为黑褐色的水蜜丸;气微,味甘而苦。炮制以上二味,女贞子粉碎成细粉,过筛;墨旱莲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

  • 诃附丸

    药方名称诃附丸处方诃子肉、灶心土、黑附子。制法上为末,米糊为丸,如粟米大。功能主治小儿飧泄。用法用量用米汤送下。摘录《幼科发挥》卷四

  • 完善丸

    《医方易简》卷九:完善丸药方名称完善丸别名闭管丸(《丁甘仁家传珍方选》)。处方夏枯草花300克连翘(去净心)150克甘草节150克金银花120克制法共研细末,以山东净银花500克,熬浓汁泛丸,如绿豆大

  • 飞虎散

    《医方类聚》卷八十二引《瑞竹堂经验方》:飞虎散药方名称飞虎散处方白附子香白芷荆芥穗石膏(煅,研)薄荷叶天麻川芎防风各15克两头尖30克(黑心者不用,明白者佳)苍术30克(泔浸)制法上药为极细末。功能主

  • 聚仙丸

    《良明汇集》卷五:聚仙丸药方名称聚仙丸处方沙苑蒺藜500克(先去刺为末,取净药120克,余滓用水泡三至五日,取汁熬膏备用)莲蕊须120克(黄色者)芡实120克枸杞子60克菟丝饼60克 山萸肉(新者)1

  • 黑豆饮子

    药方名称黑豆饮子处方黑豆1合,小麦1合,蒲黄1合,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功能主治产后赤白痢久不断,头面身体皆肿。用法用量以水2大盏,煎至1盏2分,去滓,分温4服,不拘时候。摘录《圣惠》卷七

  • 附子丸

    《圣济总录》卷一一四:附子丸药方名称附子丸处方附子(炮裂,去皮、脐)菖蒲《米泔浸一宿,锉,焙)矾石(熬令汁枯)蓖麻子仁(研)松脂(研)各30克杏仁(去皮、尖、双仁,炒)60克 染胭脂15克制法上七味,

  • 护脾饮

    药方名称护脾饮处方白术3钱,人参2钱,肉桂3分,陈皮3分,半夏1钱,苏叶5分。功能主治春月伤风,身热呕吐不止。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五

  • 苦竹沥方

    药方名称苦竹沥方别名退热膏处方苦竹沥5合,黄连2分。制法绵裹黄连,入竹沥内浸1宿。功能主治肝实热所致目赤眦痛如刺不得开,或生翳障。用法用量退热膏(《普济方》卷七十三引《十便良方》)。摘录《证类本草》卷